薛青青 孫旭蓮 高豐
【摘 要】目的:探討肺部小結節胸腔鏡術前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肺部小結節患者60例,選取時間段為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過對其全部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實施胸腔鏡術前均經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總結分析其穿刺定位情況。結果:本組60例患者穿刺定位時間20-29min,成功率98.33%;肺部結節至胸膜下距離(9.4±7.0)cm,直徑(6.8±2.2)mm;穿刺后發生鉤線脫落2例、出血7例、氣胸13例。5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中2例中轉開胸率,占比3.33%。結論:肺部小結節胸腔鏡術前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應用效果顯著,即具有較高安全性,且適用于一些肺部小結節定位困難患者,值得應用推廣。
【關鍵詞】肺部小結節;胸腔鏡手術;CT引導;鉤線穿刺定位;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108-01
針對肺部小結節患者,臨床主要采取電視胸腔鏡手術進行診斷和治療,該術式是一種微創術式,但一旦肺部結節遠離胸膜或直徑過小,則難以準確定位,這樣不僅會增加手術的難度,還會造成少數患者需實施中轉開胸術,從而對患者術后恢復產生不利影響[1]。因此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肺部小結節患者60例,選取時間段為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過對其全部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即探討了肺部小結節胸腔鏡術前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的臨床應用,現做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礎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肺部小結節患者60例,選取時間段為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過對其全部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5例、女24例,年齡為18-77歲,平均年齡為(52.4±11.2)歲。患者肺部結節經胸部CT掃描顯示直徑≤10mm,術前評估定位困難,適合行胸腔鏡肺局限性切除術,且病理診斷不明確。
1.2 方法
所有患者實施胸腔鏡術前均經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具體為:即采用Aquilion16層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檢查,術前1h患者需進入CT室,選擇合適體位,術前對體實施常規消毒鋪巾,行局部浸潤麻醉,給予2%利多卡因,采用德國寶雅醫療生產的乳腺穿刺定位針,規格為20G×100mm,將穿刺針在CT引導下穿刺直達小結節旁,之后釋放并輕拉鉤線鋼絲待感到抵觸后,將其拔出,并對定位鉤是否位于病灶區域實施經局部低劑量CT復查,然后鋼絲剪斷,并經小敷貼覆蓋。立即行胸腔鏡手術,術中行雙腔氣管插管全麻,結節位置根據穿刺點深度、方向等判斷,術中自胸壁將鉤線尾端拽入胸腔,實施肺局限性切除術,確保結節與切緣距離>2.0cm,術中采用內鏡直線型切割縫合器完成手術。快速冷凍術中切取的標本,并進行切片化驗,若為惡性,則需對肺切除范圍足夠或肺功能受限者實施縱膈淋巴結采樣,其余行縱隔淋巴清掃及肺葉切除術。
1.3 觀察指標
總結分析其穿刺定位時間、成功率、肺部結節大小、胸膜下距離、并發癥情況以及中轉開胸率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處理處理數據。卡方用于檢驗計數資料,t值用于檢驗計量資料,以P<0.05判定為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本組60例患者穿刺定位時間20-29min,成功率98.33%(59/60);肺部結節至胸膜下距離(9.4±7.0)cm,直徑(6.8±2.2)mm;穿刺后發生鉤線脫落2例(3.33%)、出血7例(11.67%)、氣胸13例(21.67%)。5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中2例中轉開胸率,占比3.33%。本次胸腔鏡切除肺部小結節中總出血量(49.6±9.5)mL,手術時間(20.6±3.4)min。
3 討論
隨著臨床廣泛應用CT檢查件數,其檢出肺部小結節的概率有所提供,而為了對其良惡性進行鑒別,一般需實施切除活檢或者行病灶穿刺。作為一種微創術式,胸腔鏡手術可有效診斷和治療肺部小結節患者。但如果肺部結節直徑<10mm,則無法準確定位。目前臨床可采取的穿刺定位技術主要包括可移動CT裝置、術中使用超聲、植入微彈簧圈或金屬線、放射性核素或對比劑、注射染料、經支氣管電磁導航或經CT引導皮膚穿刺等。而鉤線定位穿刺技術應用最為廣泛,其主要經皮膚穿刺將乳腺穿刺定位針錨定肺部小結節,可縮短定位時間,且操作簡單,且還能對肺部結節位置快速準確定位,因而可將手術探查時間有效縮短。而在實施肺楔形切除術的過程中,該技術還可確保結節與肺切緣之間具有足夠的距離,這樣不僅能防止過多肺組織被切除,還能對肺部病灶予以完整切除,從而確保肺功能獲得最大程度的保留。另外該技術還能促使病理科意識按照標本留置的鉤線,對冷凍切片的選材部位予以快速確定,從而縮短術中報告等待時間[2]。本文的研究中,本組60例患者穿刺定位時間20-29min,成功率98.33%;肺部結節至胸膜下距離(9.4±7.0)cm,直徑(6.8±2.2)mm;穿刺后發生鉤線脫落2例、出血7例、氣胸13例。58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中2例中轉開胸率,占比3.33%。因此可見,肺部小結節胸腔鏡術前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應用具有積極價值和意義。
綜上所述,肺部小結節胸腔鏡術前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應用效果顯著,即具有較高安全性,且適用于一些肺部小結節定位困難患者,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李冬,沈琦斌,鄭屹峰,顧勤花.肺部小結節胸腔鏡術前CT引導下鉤線穿刺定位的臨床應用[J].浙江醫學,2017,39(13):1113-1115.
[2]范慶浩,吳曉明,汪軍峰,吳康康,章曉毅,葉建明.肺小結節胸腔鏡術前CT引導硬化劑定位的臨床比較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18):16-19+23.
[3]陳松寬,楊光釗,敖煒群.CT引導下帶鉤鋼絲定位術在胸腔鏡治療孤立性肺部小結節中的價值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 2017(04)
[4]倪慧霞,趙衛,胡繼紅,王滔,潘文秋,宿敬存,李安.CT引導下微彈簧圈定位在肺小結節胸腔鏡術中的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 2017(06)
[5]伍華飛.CT引導下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聯合二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重癥膽囊炎的臨床療效[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