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立
【摘 要】隨著科技術平的提高,智慧農業發展迅速,在農產品管理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產品質量管理,通過云環境下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的優勢,以提高產品的管理質量安全。文章主要以此為基礎,探討農產品管理風險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云環境;農產品;管理風險;產品質量
目前,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國家正在不斷提高重視程度,對于生產、流通等環節中的違規情況也屢見不鮮。由此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在群眾當中往往會造成較大的恐慌。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在產業鏈各個主體之間,沒能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機制,導致一些風險被夸大。因此,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中,風險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和應用,為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一、云環境下農產品管理相關概述
云計算具有規模巨大、虛擬化、可靠性高和可通用性等特點。云計算技術可以給農產品生產制定安全信息技術規范,并形成農產品安全信息庫,保證用戶通過云計算能隨時查找到有用信息。并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設置農產品質量采集裝置,對不符合國家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預警,降低農產品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云計算技術在提前獲知農產品質量問題和預防風險方面上來說具有指導意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使消費者的消費結構發生了變化,一些消費者開始注重健康生活,愿意購買真正的綠色農產品。可以說,智慧農業不僅是給農業帶來技術上的改變,還轉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消費理念,自覺來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云環境下農產品管理風險問題
(一)信息傳遞有效性差
隨著國家對風險交流重視程度的提升,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上,也取得了較好的進展,在交流內容、交流形式方面,都得到了豐富。在風險交流內容方面,也涵蓋了更多的方面。但是,風險信息同樣形成了易得性的特點,導致了信息傳遞有效性差。短時間內匯聚了過于龐大的信息量,極大的影響了消費者的判斷。還有一些媒體準確性、專業性不足,很多信息為虛假謠言,也不利于信息的有效傳遞。
(二)農產品供應鏈主體的質量風險控制意愿和能力不足
目前,我國農產品質量方面主要存在著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農藥的過量使用,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各種添加劑的濫用等問題。從供應鏈主體出發,不難發現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首先是供應鏈主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意識不強,從而使農產品的質量從源頭上就受到極大的影響。其次是供應鏈主體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能力不夠,這不僅表現為農戶在進行農產品生產中對質量安全知識技能的不足,還體現了我國整體質量保障技術的落后。
(三)農產品網絡營銷缺陷
首先,在我們國家的農村地區能夠擁有計算機并且可以熟練操作的影子奧用戶非常少,所以導致大多數的人還都是使用原先比較傳統的方式進行產品的銷售。另外因為其基礎設施還相對比較薄弱,所以使得農村的信息網絡基礎都比較差,其計算機與網絡的配備與實際農產品網絡銷售的順利實施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因為營銷方式的轉變使得中國的農戶要必須向著網農的方向轉變,也就是要能夠熟練使用互聯網并且能夠進行農產品網絡銷售的新農民。但是當下因為很多農民其受教育程度都比較低,所以就使得他們無法進行有效地營銷知識與計算機技術的學習,由此給網絡營銷帶來了一定困難。最后,因為信息在整個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上都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雖然當下很多的企業已經建立起來了自己的網站,但是卻沒有將其進行充分利用,整個銷售過程還都是傳統的模式,并沒有建立起來一個有效的信息整合機制。特別是對于一些中小型農業企業來說,因為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使得他們需要馬上降低成本,提升銷售額,對此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資源就成了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三、云環境下提高農產品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
(一)利用精準模式實現交流效率的提高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媒體正在對傳統媒體逐漸取代,信息傳播更加動態、即時、自由。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模式選擇上,需要滿足實時性的要求。傳統的風險交流模式被動固化、枯燥乏味,無法為實現有效交流,不能為公眾解惑,甚至會引起不信任和更大疑慮。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要將傳統落后的風險交流模式摒棄,結合新媒體中各種思想文化廣泛發展、自媒體快速發展的特點,提高風險交流模式的精準性。更好的滿足公眾交流訴求、符合公眾認知,從而實現風險交流效率的提高。
(二)農產品供應鏈主體意愿和能力的優化
從制度方面來看,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規則。同時,這也不僅僅就是制定一個統一的質量安全機制,還包括政府在其主導的農產品市場上的主導作用。通過對供應鏈流通中的農產品極其加工產品進行市場準入的質量檢測,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檢測的過程除了要有廣泛性,還要有層次性,就是不僅要對第一次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檢測,還有對其在流通環節進行二次檢測甚至是三次,從而保證進入市場中的農產品有較高的質量安全,有助于明確各方參與者的責任,提高控制農產品質量風險的意愿。
(三)依據數據顯示挖掘潛在風險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當中農產品市場是最重要的一項組成部分,所以這就要最大程度上降低農產品的風險,以此維護農民的基本利益。因為農產品本身的市場屬性比較特殊,所以這也就是導致其與工業產品的波動規律有著極大的差異。在我們國家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周期較長,并且也經常容易出現非常明顯的季節性特征,這就會導致農產品經常會出現供大于求或者供不應求兩種極端,也使得整個市場處于一種發散性的波動狀態,給其農戶收益帶來影響的同時還使得農產品的供求彈性被破壞。所以在對其營銷模式進行改進的時候就一定要深切關注市場需求對于營銷決策的指導作用,依據數據信息來挖掘其農產品生產潛在的風險,將農業發展與網絡的融合度提升到最大,以起到規避生產風險的作用。在網絡的作用下可以不受到時間及地域的限制去獲得農產品信息,另外還可以追蹤消費者的購買喜好,以此確定市場需求情況,這樣就可以根據消費層次的不同對市場進行細分,使用針對性的營銷策略與客戶實施對接。
(四)推進制度機制建設,各級各部門責任更加明確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績效考核、實施問責。推動修訂了農藥、獸藥、飼料、生豬屠宰等管理條例。與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合作構建分兵把守、協調配合機制。落實生產經營者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和主體責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目前已有21萬個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承擔具體監管職責,26個省份出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地方法規。在浙江等6省試點開展了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四、結語
總而言之,農產品質量安全,與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息息相關,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風險交流是一項重要工作,對于公眾理解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有很大的影響。在云環境下,農產品管理工作將會推上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郭林宇,戚亞梅,李艷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控體制機制研究[J].食品科學,2013,34(3):312-316.
[2]佘碩,張聰叢,宋穎潔.新媒體背景下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研究現狀與展望—以WOS數據庫為樣本[J].宏觀質量研究,2016,4(1):119-128.
[3]黃亞靜,張文勝.新媒體環境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交流策略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8(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