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彥
摘要:微電影制作是影視制作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綜合了文學理論、影視創作、影視制片、影視攝影、影視編輯、影視表演、后期包裝、宣傳發行等多個課程的相關知識,具有非常強的實操性。課堂當中開展實踐教學能檢驗學生對于基礎課程知識的掌握,對學生的技能培養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起著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微電影制作;實踐教學;角色定位;分鏡頭腳本
得益于攝影器材的大面積普及,微電影創作的器材門檻以及制作成本在逐步降低。微電影制作類課程現已成為高校影視專業教學的重要一環,結合了傳統影視專業知識,包括劇本創作理論、攝影攝像知識、影視剪輯知識等,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同時,由于課程性質為實踐課,課堂教學需要圍繞“培養學生實操能力”這一核心需求,因此要求更有針對性的課堂模式。本文將結合筆者所擔任的影視工作室課程進行分析,探討影視制作類課程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影視制作類課堂的教學現狀
(一)學生角色定位不強
傳統的影視制作專業課堂當中,學生要歷經故事創意創作、影視劇本撰寫、分鏡頭腳本設計等影視文學方面的學習內容,還需要完成場景勘察選定、物色演員試鏡甄選、規劃拍攝日程通告等影視制片方面的工作。除此以外,執行現場拍攝、同期聲錄制、燈光設置等影視制作技術上的內容自不必說,演員現場演繹、角色情緒引導、場面鏡頭調度等導演功課以及拍攝后的素材篩查、畫面構建、后期剪輯等影視剪輯能力也是電影拍攝的重要內容。這一系列內容基本涵蓋了影視制作的全流程,而學生在其中所擔當的角色包括編劇、制片、攝影、燈光、錄音、美指、服裝、剪輯、導演等。不同角色的變換可以使學生對于各崗位的工作內容有所了解有所接觸,但這樣的接觸是淺層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僅僅是參與了一個電影制作的體驗課程而已,不利于培養專業的技術能力、專業的審美意識、專業的藝術素養,同時也意味著學生難以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即使是在電影制作行業當中,這樣多重角色定位的情況也十分罕見。如今的影視行業越發細分,對于攝制人員也有新的要求:能夠兼顧多重角色自然是好的,但每一種角色身份的能力都必須專攻領域清晰、專項能力突出、專業素養優秀。過于籠統的人才培養思路、過于模糊的行業角色定位顯然是不符合當前行業需求的。
(二)忽視分鏡頭腳本
影視制作當中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就是分鏡頭腳本的設計。分鏡頭腳本是連接文字劇本和影視畫面之間的橋梁,是前期策劃和現場拍攝之間的紐帶,使電影的初期畫面不僅只存在于導演和編劇等主創腦中,讓制片組所有成員都能更清晰地了解到畫面運動、演員調度、場景設置、光線構造等技術上的預想效果。而實際教學中發現,學生在制作微電影時對于分鏡頭腳本以及故事板創作非常不重視。劇本完成后,編劇主創往往會認為任務已告一段落,剩下的拍攝上的事情只需要交給導演、攝影便可以了。以至于劇組在準備好演員造型、服裝道具、燈光錄音,要進入到現場拍攝階段的時候,才發現每一場次的拍攝都是未知數,現場出現大量的混亂情況:演員不知道走位調度,攝影不清楚拍攝景別,燈光不知道場景光線,錄音不清楚對白拾音,美術不知道背景舞臺,造型不清楚最后效果——大家只知道拍攝劇本里面第幾頁的內容,但是不知道需要拍攝什么樣的畫面,所有的東西都有待導演現場決定。這樣的操作會嚴重拖慢現場拍攝進度,導致整個作品的完成也受到影響。
二、影視制作類課堂的實踐教學探索
(一)確立學生的角色定位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筆者并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必須參與到電影制作的全流程、不需要經歷所有的角色崗位——事實上一個人也不可能同時擔任導演演員攝影師和燈光美術造型師。以筆者班上其中一位學生為例:這位學生對于發型有興趣,且本身就具有時尚觸覺、平時也具備相關的發型知識和審美上的基礎,則完全可以只負責發型這一項,以發型設計師的身份在多個劇組中出現。在音樂編輯、在布光控制、在鏡頭運動等其他技術性領域,只需要儲備基本常識,有基礎性的了解即可;在服飾搭配、在化妝造型等其他美術性領域,則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專業的審美眼光;在發型設計、發飾搭配這一專攻領域,則需要擁有創造性思維以及獨到的眼光。作為一個發型設計師,他可以不擅長布光,但是必須了解不同光線環境下對于發質的出鏡效果的影響;他可以不擅長鏡頭調度,但是必須清楚不同景別下拍攝到的范圍以及出鏡的比例大小;他可以不擅長服飾搭配,但是必須清晰晚宴場合的發型和商務洽談的發型該如何造型。
作為教師,幫助以及鼓勵學生找到適合自己能力的角色定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確立了角色定位后,還需要不斷促使學生提高技術能力并延展其能力范圍。以某學生為例:該學生平時喜歡攝影,對于單反等攝影器材具有硬件方面基礎,對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攝影師。作為一名電影攝影,除了具備構圖審美、曝光控制等平面攝影方面的“標配”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熟悉鏡頭運動,熟練操作移動攝影設備,對于鏡頭調度有著自己的解讀——可以執行劇本要求的各種鏡頭調度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何時手持拍攝,何時斯坦尼康,何時該用三腳架定鏡,何時該上滑軌車移動拍攝,有著一套屬于自己風格的鏡頭語言。簡而言之,具備執行力僅僅是一個前提,還必須具有創造性思維,不斷深化攝影方面的理解。
除了在縱向不斷提升能力,還必須橫向延伸相關的能力范圍。以制片為例,相關連的橫向能力包括劇本創意策劃、工作人員調度、拍攝進度安排、劇組財務管理、宣傳營銷推廣,同時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書面溝通、談判技巧、業務洽談等方面的能力。同樣的,導演也不能僅停留在演繹指導、情感引導、故事敘述、氣氛渲染這些本職工作,還需要具備鏡頭語言、場面調度、音樂處理、畫面剪輯等多方面綜合能力。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一專多能的專業匠人,方能滿足業界需求。
(二)分鏡頭腳本的創作指導
在微電影制作課程的教學當中,還需要鼓勵、引導、帶領學生做分鏡頭腳本,掌握鏡頭語言的基本語法和應用規律。筆者在課堂實踐中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1.注重拉片練習
拉片就是一個抽絲剝繭解讀電影的過程。對優秀的電影作品進行拉片練習,逐幀觀看、揣摩、分析,去感受創作者的拍攝思路和剪輯邏輯。筆者要求學生在做拉片訓練時,把看到的每個鏡頭的技術特征——景別、焦段、機位、中心、角度、調度、光線,把出現的每個剪輯手法——蒙太奇手法、動作剪輯、聲音搭配技巧、節奏控制、敘事方式都一一記錄下來。從中可以看出導演是如何利用影像來分解和重組時空的。
除了讓學生去做電影的拉片練習外,還可以通過解讀專業人士對經典影片的拉片來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如果說學生自己做拉片練習是一種輸出的話,那么參考專業的拉片分析便是一種吸收,一種高效率的吸收。兩種練習模式互相搭配,對于學生視聽語言的積累大有裨益。
2.規范鏡頭語言
當建立起一定的視聽語言意識后,可以嘗試用專業格式來進行分鏡頭腳本的構思創作。分鏡頭腳本意義重大,是前期安排拍攝任務和經費的參照,是現場攝制時工作人員的指引,也是后期剪輯合成時候的依據和藍本。在實踐教學中需要讓學生建立起場景概念,每個場景用若干個鏡頭組合而成。在創作分鏡頭腳本的時候,必須從一開始就把鏡頭語言表達規范起來,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意識習慣:景別明確遠全中近特;鏡頭角度明確標識;調度方式需要清晰明了;拍攝內容需要緊密結合劇本;如有特殊的畫面需求或者光線效果還必須單獨標明,以便各部門人員事前了解——一切的分鏡頭腳本創作遵循“簡單明了”的原則,為故事服務,也為現場拍攝服務。
3.清晰鏡頭運動
在劇情比較具有沖突性的關鍵場景,或者鏡頭調度人物調度比較復雜的情況下,需要通過故事板把鏡頭運動清晰化地呈現出來。在故事板中可以看到機位角度以及拍攝范圍,鏡頭內人物位置、相互關系也一目了然,通過規范的標識方式來表述鏡頭的推拉搖移。在設計大調度或者長鏡頭的時候,故事板明顯比分鏡頭腳本更有優勢:它可使工作人員在進入現場拍攝前便可以大致清晰鏡頭的運動方式、鏡頭取景角度范圍、鏡頭內呈現出來的內容,大大提高了現場的工作效率。
在繪制故事板的初期,很多學生會由于缺乏美術基礎和鏡頭意識,會把故事板畫成平面漫畫,集中表現為:景別單一,基本為全景;角度單一,以正面和正側面為主;缺乏鏡頭運動;沒有透視變化,畫面內場景呈現出二維的空間感。這些都是在實踐過程中比較常見的,需要及時指出并讓學生改進的地方。
三、影視制作類課堂的可能性
隨著微電影制作的日益普及,參與到其中的群體越來越廣泛。劇本是坐著寫出來的,但是電影不是。電影必須是在現場的,因此電影制作的教學也必須是圍繞現場的。綜合實踐是影視制作專業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除了課堂的實踐教學,高校應加強與行業相關企業、制作單位的交流互動,通過校企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多、更高、更好、更廣闊的實踐操作平臺。以實戰代替實踐,讓學生在一線片場學習一線技術,在培養實踐能力的同時,了解到行業對人才、對能力、對素質的實際需求。
參考文獻:
[1]趙競,郭磊,張春紅.項目式教學模式下的影視后期合成課程實踐研究——以微電影制作項目為例[J].藝術科技,2016(5):43.
[2] 秦勉.微電影劇作創新性探析[J].視聽,2014(6).
[3]李宇寧.微電影創作實錄與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