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學生熱衷于流行音樂的原因,并闡述了流行歌曲給高校學生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流行歌曲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對當代大學生來說,要提高自身的鑒別能力,保持良好的審美觀,有益的內容應該吸取,有害的內容需要擯棄,最后總結出利用健康的流行歌曲促進大學生成長的策略。
關鍵詞:流行歌曲;高校學生;鑒別;審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17-01
一、高校學生熱衷于流行歌曲的原因
1.流行歌曲的音樂特征符合高校學生的審美需求。首先,流行歌曲的歌詞多是通俗化的語言,朗朗上口、詞意樸素、親切自然,貼近當代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其次,曲式構建凝練簡短、音律優美,易于掌握、熟悉及傳播;再次,流行歌曲擁有多元化的內涵,在審美上符合高校學生對創新力、想象力、感性等原因的思索與感悟。大學時光里所接觸的新思維、新生活、新問題等給予當代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流行歌曲在這種情況下極易被廣大學子們接納并表現出來。
2.流行歌曲符合高校學生對時尚潮流的追求。流行歌曲自身擁有非常強烈的時尚感,它特有的時代韻味深深吸引了廣大青年學生。當代高校學生渴望時尚,追逐潮流,并擁有獨特的性格,跟流行歌曲之間很容易產生共鳴。高校學生們正是新階段的最具有現代氣息的前衛先鋒力量,他們思維活躍、充滿豪情的面對生活、并且精神飽滿、朝氣蓬勃,喜歡尋覓時尚,領先時代潮流,流行歌曲正好貼合大學生群體的情感表達和審美訴求。
二、流行歌曲給高校學生帶來的影響
1.積極影響:其一,流行歌曲易于掌握和表現,易于襯托出學生的思想動向和價值觀,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共鳴,從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其二,健康的流行歌曲陶冶心靈,緩解壓力。流行歌曲具有易于傳唱的旋律,節奏舒緩輕柔,內容淺顯直白,感情真摯,演唱流行歌曲可以調節和放松情緒,可以緩解壓力;其三,流行歌曲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們在聆聽和演唱流行歌曲的過程中,探求音樂內涵,讓本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展現出來,在持續學習中探索,求得靈感,便可創作出新的流行歌曲。
2.消極影響:其一,庸俗化的流行歌曲質量低劣,給學生帶來負面情緒。一些出版商不注重歌曲本身的品質,純碎以盈利為目的,致使歌曲與音樂的本質產生了偏差,這類歌曲的質量從自身上就下降了,導致流行歌曲出現了庸俗化的特點。此類劣質的歌曲廣泛流傳于高校學生中,在心理上會給高校學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其二,低劣的流行歌曲引導學生形成不正確的價值及道德觀。部分流行歌曲包含了許多雜亂的文化交集點,表達出一些不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觀,讓一些學生固有的道德觀念發生改變,尤其是意志力本就不堅強的學子,極易受到影響。
三、如何利用流行歌曲來促進高校學生的成長
高校學生尚在不斷學習新文化新知識的時期,他們的音樂素養和知識涵養相對不足,知識體系的形成還不夠完善,防止一些庸俗劣質的流行音樂產生負面影響,利用健康向上的流行音樂促進學生成長,是每一個音樂教育者勢在必行的工作。
1.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樂審美觀。喧囂的歌曲使人煩躁不安,優美動人的歌曲能沁人心脾,明快陽光的歌聲讓人積極向上,抑郁的音樂使人壓抑,高亢向上的樂曲讓人勇于奮進。教師應當引導大學生維持對流行歌曲的審美雅興,注重鑒別流行音樂的思想內涵。只有學生們受到了正確的歌曲音樂藝術審美觀念的培養,才可能自覺自愿主動地去接受這種審美,才能夠把歌曲中美的那些東西捕捉到、正確地識別、處理好,并產生好的效果。學生這種對藝術美的感覺來源于對審美對象的認知,并且在對審美對象的進一步認識中發展,在此過程中有心理因素的參與,表現出個體的審美取向和個體特有的心得。就歌曲來說,著重表現的是人的情感和審美體驗,進而曲折地表現生活。創作者把自己對社會和生活的認識和感受通過歌曲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主要內容,就是人的情感。
2.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是一種大眾化的音樂表現形式,要想讓大學生正確認識它,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提高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加強音樂鑒賞能力。首先,應該讓學生理解流行歌曲是多元文化的一種,通過與嚴肅音樂作品的對比,廣泛認知流行歌曲的實質。第二,合理利用學生們對流行歌曲的興趣引導他們了解流行歌曲和其他歌曲的淵源,引導他們認識到理論基礎對于各種音樂藝術觸類旁通的重要性,從而自愿地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第三,合理利用校園廣播及其他媒介,每天精選校園播放的歌曲,用優秀的音樂潛移默化地滋潤學生的心田,讓他們感受優秀作品的美,提高對流行歌曲的鑒賞力。
總而言之,高校學生青春年少,人生觀和世界觀并不成熟,還沒有很強的審美辨別能力,盲目追求社會潮流,所以必須適當的引導。思想和素質教育都要跟上,要用健康的音樂培養他們的藝術鑒賞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使之成為健康、陽光、向上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謝萍.如何全面正確認識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4.
[2]羅肖笑.中國流行音樂商業化的萌芽[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
[3]王思琦.“流行音樂”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樂藝術,2003.
[4]周慧喆.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時代曲的產生和傳播[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