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淑芬
摘要:在社會快速進步和發展下,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升,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同時,對于新時期的精神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設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緊圍繞主體開展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送戲下鄉,有助于推動群眾文化建設,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對于和諧社會穩定發展意義深遠。本文就群眾文藝演出活動展開分析,探究送戲下鄉的作用,以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發展。
關鍵詞:群眾文化;文藝演出;送戲下鄉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3-0236--01
在文化事業建設和發展中,對于新時期的群眾文化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可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應該持續加強群眾文化建設,通過送戲下鄉開展群眾文藝演出活動,緊緊圍繞主題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對于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加強群眾文藝演出研究,大力推行送戲下鄉是必然選擇,可以有效提升群眾文化建設水平,為后續相關工作持續推進提供支持。
一、群眾文藝現狀
為了持續推進群眾文化建設活動,應該僅僅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社會力量,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通過鄉風文明活動,有助于實現資源共享,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和保障。
三角鎮曲藝協會、三角鎮飛揚藝術團每年分別開展40及20多場的下鄉義演,有鎮內外演出的也有送到其它市去的,其中三角鎮粵劇協會下屬社有四個(聯誼曲藝社、新聲曲藝社、蟠龍東邊曲藝社、大地曲藝社)一個粵劇團(花錦繡),總會員近300人,各社及劇團都有固定的訓練場地,有自己的道具設備,每周有固定的訓練時間,常利用節假日送節目到群眾中。三角鎮粵劇協會申報了市二級資助社團,全年送戲下鄉中,有6場演出是享受市級支助,飛揚藝術團2018年初也成功申報為市三級受助社團。有4場義演享受市補貼,其余演出費用勻來自自籌。加之演員均為業余愛好者,鎮政府缺少充足的資金支持,存活運營難度較大。雖然鎮內每年有慈善文化巡游、節假日文藝匯演提供展示舞臺,這些文藝團體也會積極響應并志愿參加慈善義演及文化巡游活動,但是由于一直缺泛應有的發展資金,使文藝團隊的發展舉步為艱,所以發展得不好,難以吸收更多青年人加入,更留不住年青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群眾文化建設持續推進。
二、群眾文藝演出的主要目標和原則
(一)主要目標
在社會主義文化活動建設和發展中,為了可以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應該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以制度化落實人均文化支出基本保障,建立完善的工藝演出活動補貼制度,培育更多送戲下鄉演出主體。在下鄉演出活動中,應該對劇目編排和舞臺表演等相關活動提供專業指導培訓,提升演出團休的專業化水平,為群眾呈現更加繽紛多彩的文化活動。送戲下鄉是群眾文藝演出活動的主要途徑,應該獲得文化主管部門認可的同時,申請演出任務,逐漸培育專業為文藝院團骨干隊伍,建立農村演出長效機制,從源頭上解決文藝演出活動匱乏的問題,滿足群眾的文化活動需求。
(二)主要原則
其一,社會效益第一原則。為了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應該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先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藝術性、思想性和觀賞性統一原則,塑造健康的精神文化,逐漸打造農村文化陣地。
其二,公益性原則。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建立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政府出資購買,專業院團演出,農民看戲。在政府補貼支持下,組織專業的演出活動,不收取任何費用,避免為當地財政帶來負擔,切實將關懷傳遞到農民群體。
其三,廣覆蓋原則。通過合理的組織形式,將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送到鄉鎮農村各個地區,拓寬覆蓋面,不允許僅僅局限在某個地區。
其四、推動文藝創作及作品的評比和交流,提高文藝工作者多出反映新時代的優秀作品,提升作品的質量和水平,把具有時代意義的充滿正能量的優秀節目送到群眾中去。
三、群眾文藝演出送戲下鄉活動內容
(一)貼近群眾,送戲下鄉
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應該貼近群眾日常生活,持續推進文化活動開展。群眾文藝活動演出優勢在于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群眾創作的同時群眾演出、群眾觀看,群眾受到演出活動情緒感染,陶冶情操。無論是抗戰時期的《夫妻識字》,還是當前的東北二人轉,憑借著貼近群眾生活的優勢,直到今天仍然保持著巨大的魅力,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和支持。最具代表性的群眾文藝活動,當屬中央電視臺的《農村俱樂部》節目,以組織藝人下鄉演出為主,歷經數十年仍然存在,正是因為它匯集了群眾文藝演出的精品力作,才讓節目發展到今天,對于群眾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群眾文化事業取得了可觀的成果,表現手段和文化載體逐漸多樣化,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群眾文化需求。但是,由于影視文化和網絡文化的快速發展,社會思潮涌動,人們群眾參與群眾文藝活動的積極性逐漸下降高,嚴重影響到我國基層的群眾文藝活動整體水平。
(二)群眾文藝演出活動特點
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開展中,是黨和政府的有效宣傳活動,具有其他文化形式不可替代的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短、平、快。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開展中,將節目創作轉移到舞臺上,節目內容主要是取材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就地取材,創作周期短。演出形式更具地方特色,內容鮮活,是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可以根據演員特點針對性的創作。(2)分散性。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開展中,文藝工作者來自不同行業,行業之間存在顯著的差距,這就導致創作者人數保持著不均衡發展態勢。而且群眾文藝創作者的愛好廣泛,受到群眾文化多樣性所影響,群眾創作形式逐漸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業余文藝創作分散性特征形成。(3)業余性。在社會進步和發展中,文化建設持續推進,任何事情都處于變化之中,可以及時反映出社會變化情況,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相較于其他文化形式而言,群眾文藝演出活動的人員多數是未經過專業訓練,很多文藝團體經費自給自足,在農閑時演出。這部分人員多數為高中學歷,文藝活動停留在大概會的層面上,并不具備過于專業的能力,自然談不上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群眾文藝演出側重于農村、社區
送戲下鄉演出是群眾文藝演出的有效途徑,有助于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豐富農村文藝演出活動形式。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開展中,應該立足于實際情況,針對性的制定活動方案。近些年來,群眾文化活動發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變化,越來越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推動企業基本改制的同時,群眾文藝演出活動應該側重于農村和社區,逐漸朝著社區轉移。社區中聚集了眾多文藝人才,其中不乏文藝愛好者和專業文藝人才,熱愛組織社會公益活動。由于社區人口密集度較高,組織群眾文藝演出活動有舞臺,有群眾基礎,通過文化建設活動可以深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緊緊圍繞群眾的日常生活組織文藝演出活動。
(四)推行菜單式服務
在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開展中,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演出時間,推行菜單式服務。不同地區的文化需求情況存在一定差異,為了可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應該在調查基礎上報送送戲下鄉演出需求菜單,其中包括地點、內容、時間,實現對文藝演出活動統籌安排。與此同時,由于農村農業生產活動的季節性特點,需要合理安排文藝演出時間,避免影響農民的正常農業生產活動開展。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的文藝演出活動,可以推行小分隊演出形式,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演出時間在120分鐘以上,以此來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四、結語
在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應該尋求合理的群眾文藝演出活動途徑,發揮送戲下鄉優勢。在政府的主導下,打造專業藝術團隊,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也可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緊緊圍繞主題開展多樣化的活動,貼近群眾的日常生活,對于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