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厚睦
高考對基礎教育具有明顯的、極強的引導作用。湖南新高考改革方案實行“3+1+2”模式,既符合高考改革的新趨勢,又結合了當前教育的實際情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是一個兼顧科學和現實的方案。基礎教育該如何順應新高考改革,筆者有以下三點思考。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臺,將有力推動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結構、課程實施、教學管理等很多方面都需要發生轉變,以應對新高考帶來的挑戰。
1.學會選擇課程
高考模式的變化也帶來教學模式的變革,選課走班等成為教學新常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不再簡單地以高考科目為指導,而要提供多樣性、選擇性、探究性課程,強調培養學生各學科的核心素養,注重學科語言、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教會學生解題技巧。
走班制的實施意味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擅長的科目選擇課程,促進了高中教師的因材施教和高中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但相較于傳統文理分科,走班教學對于教室、師資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各地加強資源配置。同時,走班制帶來的繁雜的排課問題,需要較完善的軟硬件系統支持以有效規避人工排課過程中的費時費力,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2.學會生涯規劃
“3+1+2”的模式要求學校思考開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以幫助學生選定高考科目。對于基礎教育而言,在中小學階段探索生涯規劃課程十分必要。
當前,中小學生涯規劃教育由于不同的定位和取向,課程實施分散在不同的領域。為提升中小學生涯規劃教育的課程育人成效,有必要對課程實施現狀進行分析,為生涯規劃課程的重構或整合奠定基礎。一要喚起學生對生涯規劃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各行各業的興趣,在綜合探究中增進對本地自然和社會生活的了解,增強適應社會的能力。二要幫助學生逐漸深化對職業的認知,形成對未來發展的初步職業構想,培養職業基本素養。比如在初中階段開展“職業調查與體驗”主題活動,讓學生選擇某個職業進行體驗,初步嘗試制訂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中小學生在生涯規劃時,除獲得職業體驗,了解社會職業現狀之外,還需要對各學科的專業概況有一定的認識。中小學各學科實施的專業基礎教育與個體的生涯發展和職業理解密切相關,在學科課程中滲透生涯規劃教育,可以使學生及時了解專業發展動態,對未來的生涯抉擇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中小學開展的各學科課程包括了大量隱性的職業和專業發展現狀的教育內容,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學得的學科知識技能與已了解的社會職業常識相整合,生成職業和專業的新經驗。另外,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中小學校通過有目的性的學科滲透課程,在學科教育中納入專業和職業發展現狀等知識,有助于學生未來在專業和職業上做出選擇。
3.注重綜合素質培養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招生形式破除了“唯分數論”的弊端,撬動了基礎教育育人模式的重構,倒逼基礎教育關注學生的基本素養,如學習方式、社團表現、學術創新和體育競技等。
早在2009年,天元區就正式啟動“活力課堂”的探索與實踐,堅持“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民主和諧、快樂有效”的原則。十年來,“活力課堂”模式已深入天元區每一位老師的心中,更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好評?!盎盍φn堂”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開啟引擎,點燃激情。教師在尊重和理解學生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內心出發,讓學生愿意做事,讓他們在明白知識的意義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獲得學習知識的原動力。教師在課堂中通過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除了在課堂中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之外,還應注重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的養成及構建培育綜合素質的課程體系。多年來,天元區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國家課程,將學生身心健康和品行習慣的培養放在教育教學首位。將生命教育、環境教育、養成教育等教育理念融入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技能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貫徹“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開設以動手實踐為核心的勞動和生活技能活動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加大實踐體驗力度,創設多元趣味平臺,引導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高考制度的改革,對一線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班級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白甙嘀啤痹谝欢ǔ潭壬显斐闪恕敖獭迸c“育”的分離,班級管理難以再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教育環境下,班主任需通過引領學生,從實際出發,積極探求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空間,突破傳統管理模式,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完備的考核評價制度,實現實時追蹤。
除此之外,新高考改革方案賦予了學生前所未有的選擇權,要求學生必須學會選擇、規劃人生。教師的角色擔當不再是簡單的勝任學科教學工作,還要勝任學生成長導師工作。教師應該豐富職業生涯教育知識與實踐經驗,提升學生選擇考試科目和報考專業的生涯規劃指導能力,助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興趣、發現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并結合自身所長盡早學會自我選擇、自我規劃,安排好高中階段所有學業進程,做學生高考這個關鍵渡口的“擺渡人”。
為適應新高考改革,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基礎教育學??沙掷m發展的關鍵。對此,天元區作出了一些探索。
首先是加強教師培訓。天元區構建了包括“星火計劃”“火炬計劃”“燈塔計劃”的教師培訓體系,通過教師心理學、管理學、職業生涯等培訓轉變教師傳統教育觀念,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通過研究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其次是完善教師評價制度。教師考評更加貼近工作實際,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以社會和業內認可為核心的評價機制,使其在新高考改革下能夠真正發揮教師評價體系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功能,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
再次是推行“逢進必考”政策。建立和完善人才引進的招考渠道和“選調通道”,建立穩固的教師補充長效機制。制定并落實《株洲市天元區教育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實施辦法》,聚集和發揮教育人才作用,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創新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新高考改革對教室、師資、平臺建設等方面的要求大大提升,需要各地建立資源共享平臺,合理配置教學資源;還需要完善的排課系統加以支撐,利用大數據技術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因此要注重教學硬件設施的投入,為多樣化人才的培養提供物力支撐。
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的指導下,結合天元區實際情況,天元區推出了《天元區推進教育基本現代化第一階段實施方案(2019-2021年)》。為適應新高考改革帶來的走班教學這一新態勢,天元區將落實相關實施方案,著力構建教育信息化保障體系,建立現代信息技術補充、長效更新機制。對城鄉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設備等進行補充、更新,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天元區將深入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開展基礎數據的建立和維護、大數據分析、智慧課堂、教師發展、網絡教研、心理健康、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智慧校園等應用試點,加快改造和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局面。注重運用信息化手段使各校獲得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將信息化建設與學校布局調整、薄弱學校改造等工作統籌安排,建設智能校園,推動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資源建設等全流程應用。
(作者系株洲市天元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