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剛
摘要:數學的內涵十分豐富,數學應該作為一種文化走進數學課堂,滲入實際數學教學,努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體會數學的文化品位。
關鍵詞:課堂教學;數學文化;數學歷史
正文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時常會碰到這樣的尷尬:有部分學生在努力學習數學的同時,逐漸地厭煩、冷漠數學,而且隨著數學知識的豐富,厭倦的程度也在加劇;還有部分學生在離開學校若干年后,你問他哪些數學知識現在還能派得上用場,他卻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減乘除,其他的都還給老師了。一旦數學解題的任務完成了,數學教育的功能也就消失了。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嘗試從數學文化的角度去從事數學教學,讓同學們在數學文化的背景下學數學。
一、展現教材中的豐富翔實的文化底蘊
數學文化是以數學學科和數學發展為背景,以數學課程和數學教學為載體的展現文化。新教材一改原先數學教材中只出現單純的數學知識,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富有數學氣息、富有數學文化底蘊的知識和內容,因此老師要利用教材中的這些載體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時時刻刻感受到數學文化氣息。
1.在章節的銜接處補充數學歷史材料。例如:在必修一《函數概念》的教學時,對照初中函數的定義,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高中還要學習函數,函數概念為什么用集合來定義?簡短的話語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史知識的渴求,使數學史成為數學課堂的興奮劑,為學生打開了了解數學的窗戶。
2.在章節的斷層處鋪墊數學史料。例如:在必修三《概率》的教學時,讓學生了解這門學科的產生歷史:概率論產生于十七世紀中葉,當時刺激數學家首先思考概率問題的是賭博中的分賭金問題,在探討賭博有關的問題中產生了一門研究隨機現象規律的學科。讓學生了解這些實事,更加深入的理解數學的產生背景與發展,可以增加學習數學的信心,認識到數學并不是孤立的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它與我們的生活和科學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
二、以數學家為例子,培養學生嚴謹態度、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例如:法布兒師范畢業后到了一所條件簡陋的學校教書,有一天一個年青人登門造訪希望法布兒能輔導他學代數,可法布兒自己并不懂代數,為了輔導,他找了一本書一頁一頁的翻看,了無興趣。突然書中的一個章節《牛頓二項式》吸引了他,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拿起了筆,一邊看一邊做起了排列和組合。不可思異,法布兒全部搞懂了。牛頓二項式定理大大增加了法布兒的自信心,燭光伴著他熬了一夜又一夜,他繼續向更多的代數知識點發起進攻,后來又向解析幾何發起沖擊,最后在數學上取得非凡成就。這位數學家的學習經歷告訴我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但我們決不能放棄。
三、以數學應用為載體,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必修四《數列》的教學中,可以銀行中的零存整取、定期自動轉存、分期付款為實例進行教學,從而體現數列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應用!《三角函數及解三角形》知識在測量山高、確定航海行程問題、確定光照及房屋建造合理性、調整電網等方面有著廣泛用途!
2.加強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例如:物體運動變化與曲線,導數與瞬時速度,立體幾何與分子結構,排列組合與基因總數等這些知識都很好的反映了學科之間的聯系,通過這些實例能讓學生體驗到數學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四、豐富課外作業的形式
1、撰寫數學小日記、小心得
學生因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考慮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方法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有條理的紀錄下來,不僅可以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還可以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幫助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辦數學小報
辦報需要考驗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版面設計、信息搜索、美工謄寫等。學生想盡辦法充實小報的內容,有的自編了數學童話故事,……顯然,通過自辦小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養,提高了他們的人文素養。
3、制作手工模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得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的聰明工具。教師常結合教材進度,布置一些動手操作類的作業,如設計建筑模型、繪制學校平面圖等等。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文化。當我們把數學文化引入課堂后,會發現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上的輕松了。數學離不開數學文化,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溶入課堂教學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黃毅英《數學教育學報》、《數學觀研究綜述》,2012年第1期
[2]肖柏榮《數學方法論》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
[3]孫曉天《數學課程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