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思辨讀寫”這一概念的形成和提出,為高中語文教學注入了新血液和活力,思辨性閱讀成為語文教師關注的重點。思辨性閱讀旨在為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辯證性思維,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唯一。高中語文何如對學生進行思辨性閱讀的引導和教學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讀寫;教學
近年來,在中學校園中,“思辨讀寫”成為師生熱議的話題。教師都在不斷思考和探索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高中語文教學可以在培養學生思辨讀寫能力方向多下功夫,在不斷地探索中,慢慢形成相對成熟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從而提升高中語文,乃至整體科目的教學質量。
一、高中語文“思辨讀寫”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方式的傳統化
部分教師的思想和教育觀念還未能及時轉變,在語文課的教學過程中,仍然使用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沒有什么改變,還是教師為主講,學生聽講,最后把自己的理解和經驗結合,給課文下了一個統一的定論,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必然固化,即使少部分學生有其他的觀點和想法,教師也沒有讓學生表達出來,并加以評價和肯定,這部分學生慢慢地也會放棄多角度思考的習慣,漸漸的,學生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沒有激情和熱氣,也沒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因此,“思辨讀寫”教學就無從談起,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就成為空談。
2.難逃“標準答案”枷鎖
應試教育的現狀一直在慢慢被改變,但是效果還是不太明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思辨讀寫”仍然難逃“標準答案”的枷鎖。在現今的選拔制度和考試制度下,標準答案始終是教師和學生的最愛。有一部分練習題的答案寫為參考答案,其實也和標準答案大同小異,答案基本只有一個,只要不符合參考答案的,或是與參考答案有出入的,基本都是錯誤的。而語文學科的答案,沒有特別固定的,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答案出現在學生的答卷中或是平時練習中,必然會耗費教師大量的精力,同時也是對教師學識的一個考量,在這種情況下,其實部分教師也是不太喜歡多元化的答案的,學生“思辨讀寫”的培養也就變得有阻礙重重。
3.學生思辨意識的缺失
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了學生思辨意識的缺失,學生不會主動思考,不會質疑教師講授的方式或者內容有沒有問題,無論對錯,學生都會全盤接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顯得十分被動。慢慢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和耐性,疲于思考,懶于發現,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了惰性思維,教師再想培養學生的“思辨讀寫”能力就會變得愈發困難。
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1.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培養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教師在旁進行適當合理的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閱讀完成之后,小組進行深入的交流討論,同學可以在這個時候進行充分的發言,各抒己見,有觀點相左時,再反復閱讀。很多時候,一部分同學的觀點和另外一部分同學的觀點都會出現差異,而同學相互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再進行閱讀,就可發現其實大家的觀點都很有新意,慢慢地在相互交流合作學習中,培養出思辨性思維,從不同角度出發看問題,透徹地分析問題,而不是單一地認為只有一種觀點是正確的。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形式雖然耗時,但是對學生思辨性閱讀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效果也是顯著的,學生在不斷地閱讀過程中討論交流,思想不斷碰撞,很容易讓學生的思維發散開,發揮想象,從而形成更具活力和創造力的思維。
2.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多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平時讀過的名著中挑選一些人物出來,讓學生意義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鑒賞《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品性問題時,多多鼓勵學生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說說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三國演義是學生都比較熟悉的作品,而其中劉備又是一國之君,對其評價也不盡相同。所以,同學們可以根據他的生平來揣測他的人品。有同學說,劉備是禮賢下士之人,從三顧茅廬就可以看出劉備對人才的渴望。也有同學說,劉備是仁義之君,從他在襄陽撤退時,不肯拋棄百姓可以看出。而有的同學則認為,劉備是一個偽君子,背信棄義,被稱之為大耳賊。呂布被曹操抓住,求劉備設法相救,劉備是答應了,最后卻出爾反爾,最終呂布被曹操斬殺。后人很多對劉備的評價都不一樣,褒貶不一,而學生也是一樣,他們在閱讀的時候,可能思維局限,并沒有想得很深入,通過教師在課堂的鼓勵發言,學生可以一一表達自己的觀點,很多不同觀點在一起碰撞,慢慢學生的思辨性思維會被挖掘。
3.在教學中,經常“為難”學生
在教學中經常為難學生,其實就是教師多向學生提問題,而不是主導著幫助學生來分析問題。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學生會很快去思考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想要很快地找出答案。教師的問題一定要由簡到難,層層遞進,達到“為難”學生的目的。而學生在一個一個解決教師的問題的同時,也在跟著教師的節奏,或者說是教師的引導,對同一作品進行不同角度的賞析、品鑒。在品讀的時候隨時保持懷疑的態度,又不斷地去求證,久而久之,在不斷地學習積累中,形成思辨性閱讀思維。比如在詩詞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經常“為難”學生,因為古詩詞對于學生來說,相對難以賞析和品讀,而恰恰是這類作品更容易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子宏.論思辨能力的特征及其與語言知識間的關系[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6).
[2]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J].教育研究,2001(3).
[3]吳格明.語文教學應當倡導思辨性閱讀[J].語文學習,2015(1).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