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澤駿
摘 要:在素描頭像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五官深入刻畫能力一直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其中對眼睛的研究較多,而對嘴部這個臉部的最主要表情器官重視不夠。對素描頭像教學中怎樣提高學生對嘴部的刻畫能力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高中;素描;嘴部;唇形
作為臉部的主要器官,嘴無疑是臉部運動范圍最大、最富有表情變化的部位,是構成面部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嘴唇的動態變化非常豐富,只看嘴唇的形態,就能知道人物內心是喜是悲。
一、了解嘴部的構造
要畫好嘴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結構。嘴部骨架部分可分為:上頜骨、下頜骨、牙齒。從造型上來看,嘴部可分為:人中、口裂線、上下嘴唇、嘴角,這些都是在繪畫中要重點表現的部分。
1.人中:位于上唇結節的上部,是鼻子與嘴之間的凹槽,畫時注意它會隨嘴部的透視進行變化。
2.口裂線:上、下嘴唇閉合后形成的波狀線,具有起伏、虛實等變化。
3.上嘴唇:上嘴唇比較長,唇線比較分明,中央有一個上唇結節將上嘴唇一分為二。在表現上唇結節時要注意它的形體對上嘴唇交界線形狀的影響。
4.下嘴唇:下嘴唇從橫向和縱向來說都可以各自分為三個面,左右兩個唇結節形成兩個微突點。表現時不能抄襲調子而忽視對該形體的表現。
5.嘴角:嘴部與臉部銜接中非常重要的部位,表現時注意由嘴角處穿過嘴唇邊緣相交處在形體上形成的明暗關系。
二、讓嘴部有體積
在觀察嘴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嘴看成是依附于上下頜骨及牙齒上的圓弧狀體積。牙齒的形狀類似于馬蹄狀,嘴唇及口輪匝肌依附在上面,形成半圓柱體的表面結構。嘴唇周圍有口輪匝肌環繞,塑造時應連同口輪匝肌的形體一同表現,才能更好地體現整個唇的立體感。因為嘴部在橫向上是一個半圓柱體的感覺,所以在表現時要盡量畫出中間嘴唇實、兩側嘴角虛的感覺。
三、理解嘴部的肌肉結構
嘴部的肌肉結構也很重要,在畫嘴的時候,用筆的走向是根據肌肉的形來走的。當學生了解了嘴部肌肉的所在位置,肌肉的具體走向,在作畫的時候就會輕松很多。嘴部的肌肉有:
1.上唇方肌:近似四角形,有三個起點分別是內眥頭、眶下頭和顴頭,作用是上提上唇。
2.顴肌:呈帶狀,起自顴顳縫前方,斜向下,止于嘴角,作用是牽引嘴角向外上方。
3.笑肌:呈帶狀,起自腮腺咬肌筋膜,行向前下,止于嘴角。作用是牽引嘴角向外上方。
4.口輪匝肌:呈橢圓形,作用是關閉口裂。深部肌束可使嘴唇做內斂、突出、吹口哨等復雜動作。
5.下唇方肌:呈方形,起于下頜骨斜線,止于下唇,作用是下降下唇。
6.唇三角肌:呈三角形,起于下頜骨外斜線,止于嘴角,作用是降嘴角。
四、抓準唇形
在素描頭像的訓練中,抓準唇形是作畫的第一步,同時也是表現嘴部表情的關鍵。抓準唇形我們主要從口裂線的形和理解唇形的角度變化規律著手。
1.口裂是表現嘴部表情的關鍵。在表現對象嘴部表情時,要注意由于上下嘴唇的開合以及微笑、痛苦等表情所造成口裂起伏的變化。表現時可先把握住嘴部標準的起伏和深淺變化后,再根據模特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再也不要將口裂簡單地畫成一條直線。
2.唇形的角度變化規律。
(1)正面仰視角度嘴部表現規律:仰視嘴巴的外形呈向上的圓弧狀,畫時應注意兩嘴角與口裂的最高點之間的距離以及所形成的口裂弧度,透視越大,弧度越大。
(2)正面俯視角度嘴部表現規律:俯視角度的嘴部外形呈向下的圓弧狀,口裂弧度向下。頦唇溝只能看見一些或看不見。重點刻畫上唇方肌與下唇的體感與空間感。
3.半側面角度嘴部表現規律:半側面的嘴在繪畫時要注意橫向上的透視,近大遠小。抓住嘴部中心透視線的透視方向,確定嘴部左右兩側的大小和寬窄變化,并且還要注意中心透視線本身的起伏轉折變化。
4.全側面角度嘴部表現規律:嘴唇的形在側面表現中需要畫得飽滿一些,這樣有助于肉感的表現。上唇的上翹、下唇的下垂要更加明確地表現。
五、掌握嘴部的性別、年齡特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嘴部特征,尤其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的人體現得更加明顯。在嘴部的刻畫訓練中掌握這些特征和區別對學生是很有幫助的。下面我們總結歸納一下這些特征。
1.嘴部的性別特征
男性對象:男性口輪匝肌起伏明顯,塊面轉折感強烈。人中和嘴唇邊緣偏方,嘴部周邊通常生有胡子。
女性對象:女性口輪匝肌起伏不明顯,與其他部位穿插交界處基本平滑過渡。輪廓圓潤,下唇光滑,高光強烈。
2.嘴部的年齡特征
青年對象:年青人肌肉飽滿,結構清晰而富有彈性,皮膚光滑且無明顯皺紋。嘴唇厚度強,輪廓明確,高光明顯。
老年對象:老人肌肉松弛,口輪匝肌表面縱生許多皺紋。肌肉飽滿度不夠,嘴角橫向拉長。嘴唇不潤澤,高光面積和亮度減弱。
綜上所述,在表現素描頭像的生動性時,我們不可忽視嘴部的重要性,雖然它是一個局部,但嘴部的刻畫對整體臉部的表情、神態的影響至關重要。在提高學生嘴部刻畫能力的教學中,對重難點的分析要透徹,對具體問題有一套詳細應對策略。最終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嘴部刻畫的要點,提高嘴部刻畫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唐家慶.淺談面部表情肌與人物造型[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35-37,86.
[2]敖久麗,龍云.論質感在素描中的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16(7):1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