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容
摘 要:后進生分為智力型后進生與非智力型后進生,但無論是哪類,都會給教學工作造成困擾。為此,學校、教師應當抓住后進生心理特征、分析后進生形成原因,并積極采取有效策略做好后進生轉化工作。主要談談轉化后進生的方法。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方法;轉化工作
后進生指的是在班級中經常違反道德規范、不思進取或經常犯有嚴重過錯的學生[1]。結合以往教學經驗,發現后進生有以下幾種類型;部分后進生思想品德端正,但是學習態度不端正,缺少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較差;部分后進生思想道德表現較差,有許多不良行為習慣,但是學習成績較好;另外部分后進生學習成績與思想道德品質均存在一定問題,在校期間,不積極主動參加學習活動而經常違反校規校紀,給學校教學工作以及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均造成影響。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能根據后進生的類型、形成原因,采取個性化、差異化教育方式,給予后進生以正確的引導與教育,進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態度
不可否認,多數教師在對待優等生與后進生時,態度差異明顯,對后進生不包容、不關心、不鼓勵,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當后進生犯錯時,也只會嚴厲批評教育而很少耐心開導。在這種教育態度下,后進生會產生被教師放棄的感覺,進而更加無所顧忌、破罐破摔。因此,要想促進后進生轉變,正確的教育態度必不可少。對待后進生與優等生,不僅要一視同仁,更要偏愛后進生、信任后進生[2]。由于多數后進生受家庭、社會中不良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形成執拗、叛逆的性格,面對這部分后進生,教師要能轉變教育態度,多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內心需求,并經常鼓勵學生,在學生表現良好時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通過自己的引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對待后進生,教師應當做好低期望、高包容的準備,要想讓后進生在短時間內改變不良行為習慣,并不現實,教師只有通過一點一滴的引導,方能讓后進生在一點一滴進步中獲得成長。對于犯了錯誤的后進生,教育懲罰要講究技巧、講究策略,不能一味嚴厲批評、挖苦學生,要在嚴厲批評中滲透熱忱的關心與希望,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教師對自己抱有的殷切期望,從而愿意為教師、為他人轉變。
二、結合家庭教育
部分家長不重視家庭教育,不能為學生創造一個和睦、溫馨、和諧的學習成長環境,家庭矛盾突出,這也是導致學生走進后進生隊列的重要原因。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留守兒童日益增多,學生在情感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缺少父母、家庭的關愛與正確教導,使得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念與行為習慣。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都是必不可失的,要想促進后進生的順利轉變,就需要學校與家庭合作,共同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家校合作需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一是學校根據教學計劃,分別以學校為單位或以班級為單位定期開家長會,向家長反映學生在校表現,同時也從家長處獲知學生在家表現,通過雙向交流、掌握學生學習、心理動向,進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計劃。二是學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組織家長參加“家庭教育研討會”,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同時向家長分享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有效改善家庭教育現狀。三是教師要能結合學生在校表現,做好家訪工作,及時與家長交流溝通,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3]。
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轉化后進生,要講究技巧、策略,要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取個性化、差異化教育方式,幫助后進生一步步改變。下面結合以往教學經驗,簡要談談后進生轉化方法。首先,激勵法能幫助后進生樹立自信心,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教育方法。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姆·杰爾士曾說過:“人性最深切的要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對于后進生而言,教師的鼓勵、欣賞、表揚更是他們深切盼望的東西,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能根據后進生特點,日常表現,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熱情鼓勵,讓后進生從教師的言語中獲得自信。其次,因材施教法同樣適用于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部分后進生文化課成績較差,但是在美術、音樂、體育等方面非常有天賦,那么教師就應積極鼓勵、引導、幫助后進生廣泛發展自身特長,幫助后進生樹立信心與勇氣。同時,對于思想道德表現良好但是學習成績不甚理想的后進生,教師應重點幫助他們培養一種優秀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解決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困難,進而實現后進生的完美轉化。
總而言之,后進生是教育工作中普遍村存在的現實問題,面對后進生,學校以及教師應當根據后進生日常表現、形成原因,樹立正確的教育工作,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并連同家庭教育一起,有效促進后進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張琳萍.淺議轉化后進生的方法和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43.
[2]李慧.借班開課,轉化后進:論主題班會的意義和有效開展方法[A].中國職協2017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一二等獎)[C].2018:8.
[3]李莉.農村小學后進生轉化問題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