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省華
從教多年,有幸經歷了諸多培訓,比如學科培訓、心理學培訓、新課程培訓、骨干教師培訓、金鑰匙導師培訓、信息技術應用的培訓等等,也曾經作為培訓團的一員去培訓過別人,有收獲也有困惑。下面從我個人認識角度談談培訓上存在的幾個問題:
從培訓單位來說,主要有下面幾個問題:有對受培者的年齡特點把握得不夠準確,有對前期的培訓需求做的不到位,有對培訓主題把握不精準,有在培訓形式上還是不能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還有的是課程結構上的時間分配也不夠科學合理,同時有的缺少一些培訓手段,比如最重要的是在培訓開課前沒有適時地準備微課分享、小互動、小游戲等來活躍放松氣氛,授課中間也缺少必要的小插曲、案例,還有的是老生常談,一個課件常年使用沒有更新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覺得好的培訓團隊在做培訓前一定要做培訓需求分析,也就是為有效培訓做規劃,它是確定培訓目標、設計培訓課程和實施方案的前提,也是進行培訓效果評估的基礎。只有高度重視并扎實做好培訓需求分析,準確識別學習者的培訓需求,才能使培訓真正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培訓師除了專業素養要高,還要具備風趣幽默方法多樣,能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成器須精雕,細節定成敗。合格的培訓師應是一座會變的橋,這座橋就是為學員創新思維、學有所獲而輔設的一條通道。任何培訓只要能夠產生讓學員積極向上的轉變就是成功的。
從送培單位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選擇培訓對象不合適
各級培訓都有規定時間及地點,但由于工求矛盾嚴重,教師在學校擔負著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因此,脫產集中學習雖能保證學習效果和質量,但難以解決教學矛盾,學校又怕耽誤教學只好讓后勤、領導等與教學無多大關系的人員去培訓,或者讓快要退休的老師來應付,使得真正需要提升業務的老師沒有機會來學習提高。
二、培訓需求增長,培訓供給難以滿足
由于教育管理及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培訓對象的教師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從他們的培訓心態上,都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滿足自己學習的需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理念與操作層面并舉、內容貼近實際、有助于工作崗位上運用……而這些需求又受困于培訓時間、師資素質、個體差異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培訓往往達不到受訓者的期盼。
三、培訓走過場,做樣子
一些學校也常常在假期利用教師休息時間進行各種培訓,可是大多都是為完成上級布置任務,找幾個老師做個報告,抄點筆記寫點心得交些臨摹字帖,完成幾件教學設計,沒有真正的計劃,也又沒有檢查,完全達不到培訓的目的。
四、不顧實際照搬照抄
有些領導出去培訓一趟回來就依葫蘆畫瓢,要求老師照搬照抄人家的模式,完全不顧及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比如一個學校的領導培訓回來說提倡高效課堂,要求教師講課不能超過十五分鐘,其他時間交給學生,完全不顧及教學進度,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樣的培訓帶給教學的是混亂。
五、受培者自己缺乏培訓意識
培訓是一種學習交流提升成長的過程,是難得的機會和福利,有的人認識不到位,拒絕接受改變,把學習提升當做負擔。培訓回來既沒有反思也沒有改進,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還有的人覺得只有到外面去才是培訓,對于學校的培訓當做任務,應付差事。既浪費自己時間又浪費別人機會。
所以我覺得培訓要根據不同教師不同發展的階段需要選擇培訓內容。同時還要針對不同教師培訓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培訓方法有針對性、實用性、啟發性、指導性的進行培訓,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創建以校為本的培訓制度。讓教師個體的實踐和反思與同伴的交流和合作成為培訓活動的標志和靈魂。其實教師真正的培訓應該來自于學校。應該以學校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教育研究與教師提升。簡單地說,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主要由學校和教師通過“研修”來解決。
校本研修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以校為本的實踐性研究活動。因此,基本點必須放在課堂教學和課程改革實施中教師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上,著眼點必須放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切入點必須放在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生長點必須放在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自我提升上,在全面實施新課標的基礎上深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握校本研修與校本培訓、校本教研的區別,讓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校本研修,從而真正達到工作中研修,研修中交流,交流中成長。同時,要選擇合適時間、合適人員到外面去接受新視野、新理念的培訓。因為培訓是最美的遇見,很多名師的教師專業發展都是從一次次觸動靈魂的、激發自發展力和內驅力的、有思維和智慧碰撞的、引發深度思考的研修開始的,有聆聽就有發現,有發現就有反思,有反思就有行動。
術可學,道靠悟。培訓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所有的理念、方法都有待我們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邊教邊學,慢慢消化,逐漸領悟,然后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方法和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達到了培訓的最終目的。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