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平 何克昌 李如海
摘 要: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自誕生之初便對人們的生活、工作以及學習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影響。新一代的年輕群體正在自由徜徉在網絡世界之中,享受著它所帶來的便利,但由于法規滯后、管理模式不嚴謹等問題的影響,網絡也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以高中生為例,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幾乎已經成為了“標配”,不能否認它們帶來的學習的便捷性,但卻也影響到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需要探究網絡對于高中生自私心理形成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這一局面。
關鍵詞:網絡;高中生;自私心理;形成影響
簡而言之,“自私”即只顧自己利益,而不顧及他人利益的行為。處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的高中生,再加上網絡所帶來的影響,所以產生自私心理是可以預見的。這類問題具體表現為與同學或教師相處存在困難,對他人或班級中的事物缺少熱情、同情心,遇事偏執、愛沖動。擁有自私心理的高中生在于周圍人的交往中很怕自己會“吃虧”,而任其發展下去這類高中生最終會成為價值觀偏頗、對他人極度依賴以及缺少社會責任感的人。
一、高中生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
結合實際分析,高中生自私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選家庭環境因素。家庭環境能夠直接影響個體的性格與心理,雖說現在的高中生大都來自于獨生子女家庭,但父母的教育觀念仍舊造成了顯著的差異:溺愛型家庭中的孩子會表現的比較叛逆、任性;嚴厲型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會表現得比較膽小、怯懦;而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由于沒有兄弟姐妹,所以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從小就被剝奪了“兒童社會”的生活體驗,他們已經習慣了單獨活動的生活方式,因此很難融入集體集中。而這類心態若得不到糾正,在進入青春期之后隨著學習壓力的增加以及對于網絡的沉迷,最終便會養成其自私、任性的個性。其次是非主流社會文化對高中生心理產生的影響。[1]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以及價值理念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等自私自利的思想正在影響著新一代的高中生。在現今社會中出現了一大批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們事事以“己”為先,而他們的這種處事態度也正在影響著高中生。網絡世界是虛擬性與交互性兼備的,他們在網絡世界中感受到了自己從未體驗過的“快樂”,暫時擺脫掉了來自學業、父母以及家庭的束縛。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高中生會打著“減壓”“放松”的幌子逐漸沉迷于虛擬的網絡世界之中,漸漸地他們便會對周圍的人或事變得漠不關心。
二、網絡對高中生自私心理形成的影響分析
1.網絡具有特殊的魅力
網絡能夠讓使用者產生從未有過的親密感、無壓抑感以及無時空感,這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備的。對處在高壓生活狀態下的高中生來說,這種全新的體驗是他們所向往的。以網絡游戲為例,它讓用戶在虛擬世界之中有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驗,高中生參與其中可以盡情釋放自己的天性。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覺得現實世界“容不下自己”、對身邊的各種事物提不起興趣。再者,處在青春期階段的高中生會通過互聯網來瀏覽一些少兒不宜的信息,他們認為自己這么做是為了舒緩緊張的學習壓力,根本認識不到其中的危害性。黃、賭、毒之類的信息對處在青春期階段的高中生來說就像是“精神鴉片”,即便暫時的刺激能夠減少壓力,但根本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高中生若長期接觸這類信息,更會產生對于現實生活的倦怠感,他們將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之上,最終不僅會讓其形成自私心理,更會產生嚴重后果。
2.高中生的自控能力較弱,給了“網絡”可乘之機
高中生正處在心理以及生理快速發育的關鍵時期,所以他們不具備完善的自控能力。這是他們在面對網絡誘惑時缺少抵抗力的主要原因。對高中生而言,現實學習生活與網絡世界已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在他們遇到打擊、失去信心的時候便會在網絡中尋找慰藉。而改變這一局面則需要教師給予有針對性的引導,幫助其重塑對于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只有讓學生內心變得強大,才不會給“網絡”可乘之機。[2]
日常生活中,有關部門需加強對于網絡信息的監管,從而為高中生群體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教師也要積極引導高中生參與集體實踐活動,鼓勵他們與老師、同學自有的進行交流,用一種親身實踐的方式引導他們感受到來自集體的關懷。此外,校方在關注升學率的同時也需要將高中生的心智教育、德育落實到位,真正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探究網絡對高中生自私心理形成的影響因素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進一步指導我們推進高中階段的教學改革工作,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出廣闊的空間。網絡并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利用好便能夠達到輔助高中生學習、提升其學習效率的效果。本文中筆者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對進一步推進相關工作的推進落實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馬微嬋.學生自私心理的解讀與干預[J].教育科學論壇,2011(2):65-66.
[2]劉文洲,滕有明.當代高中生自私心理的調查研究:以潮州市10所高中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09(12):27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