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淄博作為齊國故都,歷史悠久、文化璀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眾多,但存在非遺與旅游始終兩張皮、資源之間各自為戰、非遺沒找到方式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等問題,亟需政府主管部門加大統籌協調,調動行業企業開發非遺旅游的積極性,實現基于全域旅游視角下的淄博市非遺旅游開發;創新思路,大力發展齊文化主題的“非遺旅游+”。
關鍵詞:齊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
2018年,文旅融合成為國家戰略。“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成為文化旅游融合的重要工作思路。體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地方特色鮮明、歷史悠久,一直是地方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化利用已然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文獻回顧
2008年之后,非遺旅游開發研究不斷升溫。許多學者認同非遺旅游開發不同于一般旅游資源開發,應根據其特點采取不同對策,但保護其“原真性”是開發的關鍵。而白凱等一批學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化利用呼應了提質增效的國家戰略,適應了消費趨勢的新變化,也是旅游業發揮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必然要求。金準認為我國已經進入經濟換擋期,中國旅游業的增長紅利將面臨歷史性轉換,依托改革和創新,非遺在旅游產業中深化利用是旅游產業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戴俊騁、李霞分析了非遺的“地方性”與非遺旅游的“超地方性”特點,將不同非遺旅游形式建構地方的方式分為四種:原生自然式、原地濃縮式、集錦薈萃式和主題附生式。將非遺的地方性與原真性進行區分,提出原真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改變和添加新的意義,這就需要地方認同和歸屬感,尋求在地居民的人地連結。王曉華則認為非遺活態性、民間性、生活性的特點與傳承人制度固定性、標準化、精英化的特征是一對固有的、結構性的矛盾。非遺保護與傳承是多渠道的,必須盡可能依靠基層民眾和地方文化精英隊活態非遺進行保護。張驍鳴、黃秋芬觀察了龍舟賽這一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發展現狀,指出只重視體育而忽視了“傳統”、“民俗”、“文化遺產”,變得陌生而別扭,呼吁“把日常還給日常”? 。以上學者從豐富和多元化的研究視角和緯度談了非遺保護與旅游化利用,沒有涉及具體的開發對策。孔華從文化旅游開發的角度,從強化資源整合、注重品牌運營、堅持創意發展等角度對安徽池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提出了對策? 。學術界的目光已轉向非遺的傳承與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但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對策的研究較少且不成體系,尚未有關于齊文化非遺的旅游開發對策研究。鑒于此,本文意在通過目前淄博市非遺旅游開發現狀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為淄博市文化旅游發展提質升級建言獻策。
二、淄博市非遺旅游 開發現狀及問題
淄博市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即孟姜女傳說、五音戲、聊齋俚曲、蹴鞠、周村芯子、閣子里芯子、鷓鴣戲、郎牛織女傳說、周村燒餅制作技藝、淄博陶瓷燒制技藝、魯派內畫、博山琉璃燒制技藝、淄博花燈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如顏文姜傳說、韶樂、四四席食俗、孫臏拳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72項,如博山豆腐箱制作技藝、趕牛山廟會、田橫家宴、臨淄民歌等。
(一)非遺旅游資源數量眾多、歷史悠久,但絕大部分非遺資源參與旅游的積極性欠佳,旅游深化利用不夠。
諸多民俗類非遺資源每年幾次出現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國陶瓷博覽會等大型展會或者“非遺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節日節慶中,由政府部門組織非遺傳承人進行現場展示,形式單一,時間短暫一天至幾天。相對于組織部門的熱情和期盼,非遺傳承人熱度不高,而且大部分傳承人囿于非遺技藝傳承,而欠缺 “非遺+旅游”的思索或難以找到“非遺旅游”的契合點,傳統非遺思想難以打破,二者深化融合仍需要一段時間。各種節慶、節會的非遺展出時間短暫,猶如曇花一現,再加上事前宣傳預熱不足和信息傳播渠道有限,非遺的展出成為傳承人或小眾圈內的孤芳自賞,游客和廣大市民難以深刻體驗非遺魅力,也便難以激活非遺的市場吸引力。
戲曲類非遺五音戲、鷓鴣戲等,受眾群體小,傳承人缺少參與旅游的意愿驅動,表現形式多為舞臺展演。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等與旅游景區有了初步結合,但仍停留在文化傳說層面,缺乏體驗性、娛樂性、可觀賞性的旅游產品開發設計,也未出現有代表性的文創旅游商品。
部分技藝類非遺資源加速了文旅融合,將展示搬到景區景點內,創新發展非遺活力,增加體驗性設計,如周村燒餅制作技藝、淄博陶瓷燒制技藝、博山琉璃燒制技藝等。淄博市淄川振華琉璃制品有限公司建設了中華琉璃文化創意園,淄博泰山瓷業有限公司建成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資源通過展示、考察、體驗得到較好的利用。
(二)非遺旅游資源特色鮮明、類型齊全,但各自為戰、群嶺無峰,難以打出組合拳。
淄博市非遺資源類型多樣,包括民俗類、民間音樂類、民間文學類、手工技藝類、民間舞蹈類、戲曲類、傳統體育與競技類等,類型齊全,極具旅游開發利用潛力。但是目前的淄博非遺旅游資源整合聯動性不強,沒有形成一體化規模和共享性資源。首先,各類非遺零落各處、各自為戰,還未調動起與旅游深度融合的積極性,缺乏系統挖掘整合,沒有形成鮮明的淄博市地域文化特征。如中華琉璃文化創意園,打造集產品設計、制作、展示、體驗、銷售于一體的工業旅游項目,實現企業文旅融合,僅2017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四萬人 。但獨木難成林,缺少旅游產業協同意識,不能有效拉長游客停留時間,對區域內其他資源的協同利用不夠,難以拉長游客的逗留時間。其次,非遺資源展示傳播能力有待提高,不僅外地游客感知度低,甚至本地居民對其了解也十分有限。在調研中,能夠說出十項淄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民屈指可數,周村燒餅制作技藝、淄博花燈會、蹴鞠等與旅游業結合的非遺市民感知度較高,可見,旅游與非遺相輔相成,互相促進。非遺的傳播方式需不斷與時俱進,才能提高自身吸引力,為更多的人所知曉。第三,沒有形成淄博地域系統文化品牌,圍繞“齊文化”地域特色文章不足。非遺與旅游“兩張皮”加上各自為戰,難以實現資源的共享性、協同性、高效性利用,也難以實現提高站位,用地域文化品牌觀發展創新非遺和旅游。
(三)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命力微弱,脫離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文化教育功能和社會屬性缺失嚴重。
第一,淄博齊文化旅游仍以齊國故都、故城、各色博物館等靜態陳列參觀游為主,高大上的博物館建設卻沒有跟不上體驗時代游客的需求,沒有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中的存在價值,能為游客講解透徹文化內涵的人員更是稀缺,突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產”特質,而忽略了其應有的文化教育功能和社會屬性。
第二,非遺產品結構、展現形式單一。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上墻圖文展示為主,傳統音樂類以舞臺演出為主,傳統表演藝術以短時間、小規模、表演性為主,非遺的傳承受眾十分局限,脫離社區居民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得不到檢驗。只有走進在地居民,將本屬于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在人民生活中傳承、演變,才富有生命力、影響力和傳播力。束之高閣、貢在神壇、囿于傳承人只會讓非遺逐漸失去鮮活的生命力。
第三,非遺文化資源轉化力不足。淄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有待提高的產品轉化能力不協調。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缺少產業融合觀,也缺少新科技應用和新業態創新,文旅產品內容亟待豐富。
三、開發對策研究
(一)政府主管部門加大統籌協調,調動行業企業開發非遺旅游的積極性
首先,不是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適宜旅游開發,政府主管部門應立足齊文化發展、統籌規劃,重點篩選有價值、可開發的資源,指導行業企業采取適宜的旅游開發手段,實現非遺的旅游活態保護和傳承,監控非遺的旅游開發、利用與保護。其次,政府主管部門協調調度、牽線搭橋,加快文旅融合,改善淄博市非遺旅游有載體無文化、有文化無載體等現象,實現文化旅游資源整合,打造出淄博地標性文旅項目。第三,建立一支非遺傳承人、政府、研究機構、相關企業、在地高校在內的非遺旅游開發人才庫,為淄博市非遺旅游發展提供智囊服務和人才支撐。最后,抓住淄博市老工業城市轉型機遇,加強宣傳,擴大淄博市非遺知名度,打造齊文化非遺旅游品牌,將齊文化旅游融入淄博市城市形象骨血之中。
(二)基于全域旅游視角下的淄博市非遺旅游開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利用首先是滿足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應加大非遺的普及和推廣,在本地居民的知曉度、熱愛度和參與度上下功夫,使非遺文化真正活起來、動起來,才能形成淄博市獨特的地域文化標簽,才能提升淄博市的城市魅力,從而更廣泛的為旅游業所利用,成為旅游吸引力,提高游客的感知度。
(三)創新思路,大力發展齊文化主題的“非遺旅游+”
非遺保護并不是一成不變,應與時俱進、鼓勵創新創意。當今社會,作為人類歷史上產生的對社會生活有重要價值的文化符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應延伸到人民生活中去檢驗傳承,更應不斷創新,與不同行業、產業交叉融合,實現共同發展。
四、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已經成為文旅發展的大趨勢,淄博市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更有著悠久的齊文化歷史底蘊,如何使二者在新時期煥發新光彩是我輩孜孜以求的課題。
參考文獻:
[1]《中國旅游發展筆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利用》,白凱,金準,戴俊騁,李露,王曉華,張驍鳴,黃秋芬,《旅游學刊》,2019年第5期,1-9.
[2]《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游開發對策研究——以安徽池州為例》,孔華,《黑河學刊》,2018年第6期,總第240期,65-67.
[3]淄博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淄博非遺:留住文化根脈,2018-03-07
作者簡介:
梅振華(1983- ),講師,淄博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旅游開發。
基金項目:
淄博職業學院院級科研基金項目:齊文化旅游“非遺”開發研究(編號:2018zzsk02),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ZD 201906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