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數學課程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等學習數學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能從中感受數學的獨特魅力,經歷失敗的磨練,獲得真知,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培養了獨立思維的意識與創新的能力,升華了個人的數學品質。讓學生積極主動、生動活潑、愉快自由地親身實踐,成為數學課堂的主人,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數學課堂;親身實踐;興趣;真知;自信心;創新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踐是獲取認知的必經途徑,只有實踐方能出真知。整句話突出反映了馬克思主義里實踐和認知的關系,強調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在一項關于“學生最喜歡的課堂教學方式”的調查中顯示,有50.8%的中學生最喜歡的課堂是有較多的動手操作和親身實踐的課堂,他們普遍認為:“如果你告訴我,我會很快忘記,如果你演示給我看,我會暫時記得,但如果由我親身實踐,我將深刻理解并學會。”通過親身實踐、動手操作,學生才會學得更好。實踐證明,舍得放手,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動手操作、親身實踐,遠遠勝過老師喋喋不休地講解,這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措施,也是學生走向樂學、善學、會學的康莊大道。
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都應將學生的親自動手實踐確定為主旋律,讓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構建出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教學氛圍,方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本人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親身實踐的幾點體會。
一、 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感受神奇、激發興趣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特別到了高中,數學內容太多,難度加大,很多學生都覺得“想說愛你不容易”。而數學在高考中的地位又不可撼動,在此窘境下,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數學,顯得尤為重要。而只有讓學生親身實踐,才能讓他們切身體會數學之神奇,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舉個例子,人教A版必修5課本《數列》這一章的內容中,“復雜數列求和”是數學高考的高頻考點和必考知識,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我在講“裂項相消法”求和時,并不親自操作示范給學生看,而是讓學生親身實踐,我讓他們親身經歷通過“裂項”以后,整串式子起了連鎖反應,一項一項“互相抵消”,最終達到“求和”目的的過程,學生獨自完成以后,都深深感嘆數學之神奇,為其中那不可思議的魔力驚嘆不已,學生一改過去對數學的錯誤認識,發現數學原來這般有趣,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與學習興趣。學生只有在親身實踐與自主探究中體驗了數學方法的形成,摸索出解題規律,突破了難點,感受到了數學的對稱美,學習數學的興趣才會大大提高。
二、 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反復試錯、獲得真知
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為了追求教學進度,節省更多的時間講授更多的內容,總是在讓學生練習之前就先強調易錯點,以為這樣就能取得較高的學習效率。特別是一些具有較豐富的高三教學經驗的教師,總是不自覺地把新課當作復習課上,將自己多年來的解題經驗歸納成一條條的注意事項千方百計地傳授給學生,以為這樣一定能萬無一失,仿佛學生從此也能像老師一樣把題目完成得天衣無縫。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教師的苦口婆心并不能換來學生對題目的完美演繹,沒有讓學生獨立思考和親身實踐終將導致學生可能碰到和解決的各種疑問、障礙和困難被隱蔽起來,學生看似都聽懂了,其實是一知半解,拿到習題就手足無措。我認為,要讓學生避免犯錯,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觸碰錯誤,反復嘗試,最終獲得真知。
同樣是“復雜數列求和”這一節課,我在講“錯位相減法”求和時,雖然我心里明白,放手讓學生親自操作的后果是很難有學生能一次就準確解答,有的學生會因為沒有“錯項排列”而導致不會相減,有的學生相減后會漏掉最后一項,有的是最后一項的符號會弄錯等等。然而,我并不著急呈現這些易錯點,我讓學生先親身實踐,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會碰到棘手的難題,會出錯,我不明示,而是與學生一起發現問題(其實是我意料之中的),移除障礙,解決困難,然后由學生歸納注意事項,學生在反復試錯的過程中經歷了幾番思維混戰,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獲得了真知,培養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嚴密的思維,不知不覺中,生成了一節精彩紛呈而又高效的課堂。
對于在親身實踐中獲取的知識,學生往往理解得更深刻,更接近數學原理的本質。心理學家蓋耶就曾說過,“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誰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真實、自然的狀態下親身實踐、自主探究,給學生出差錯的時間和空間,欣然接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及時點撥,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演繹動態生成的課堂,有效強化學生的印象,深化學生的體驗,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三、 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我們知道,數學是一門建立在數量關系基礎上的學科,有數量關系就必然有運算,有運算就要求學生應具備一定的運算能力,運算能力是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然而,目前高中生由于思想不夠重視,畏難心理等原因,運算能力普遍較差,嚴重影響了高中數學的學習。比如,在解答“直線與圓錐曲線位置關系的綜合問題”時,學生都知道一般情況下使用“聯立——消元——判別式——韋達定理”這樣的代數法再結合題目條件的轉化與化歸便可以解決,然而他們往往知道怎么做卻無法完成,究其原因,說是“看起來運算很難,不敢輕易嘗試。”為了克服學生的畏難心理,我鼓勵學生親身操作,我讓學生有耐心地算下去,一開始式子確實復雜,往往運算到最后就變得很簡單,一切水到渠成、豁然開朗。我讓學生親自體會了這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學生在運算出準確的結果后,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再遇上復雜的運算題他們也不再躲避,而是躍躍欲試了。成為“成功的學習者”,是每個學生的共同愿望。在我們的數學課上,讓學生在親身實踐、經歷數學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學習的自信心,增強學習的毅力,完善學生的性格,從而又帶動數學的學習,是新理念教育下的一個嶄新的思想,同時也是我們教師所要追求的目標。
四、 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獨立思維、學會創新
國家教委在《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創新人才,素質教育的重點,就是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貫徹落實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教學,更應注重挖掘學生創新的潛能。傳統的講授法以教師為中心,重教而輕學。久而久之,教師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學模式,形成思維定勢,習慣單一的解題方法,而學生呢?也不知不覺地對老師產生了依賴心理,你說我聽,你問我答,一切活動圍繞著老師這個軸心轉,逐步失去主動探尋知識的意識和習慣,更談不上靈活多變、創新思維了。因此,我認為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進取,獨立思維,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在人教A版必修2課本《立體幾何》這一章的教學中,我對這點深有體會。有一次,我讓學生做一道證明題,證明正方體中某直線和某平面平行。我備課時所想的思路是添加輔助線,構造平行四邊形,證明線線平行,進一步利用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證明出線面平行。當然,我并沒有這樣簡單粗暴地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是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在自己的課堂練習本上動手操作。過了一會兒,我驚喜地發現,我班的李同學作了不一樣的輔助線,他提出了先由兩次的線面平行證得面面平行,再由其中一個面內的任意一條直線與另一個平面平行證出線面平行的思路,還有一位陳同學提供了利用中位線證明的思路,他作的輔助線更為巧妙,使同學們耳目一新。驚喜之余,我不禁感慨,如果當時我簡單地將自己的思路和盤托出,學生只被動聽講而不積極思考,那學生怎么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學生親身實踐,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給學生展示的舞臺,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芽,看到自己創新的成果,體會創新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引發積極思維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能讓學生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銘心的東西,那一定是學生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因此,在我們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提供親身經歷數學過程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親身實踐的條件,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體會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個人的數學品質,感受數學的神奇魅力,激發強烈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更加生動、活潑且富有個性。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中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國家教育委員會,2001.
作者簡介:
徐玉燕,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啟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