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欣
摘 要:本文提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景和探索大學生的教育生活觀點,強調生命價值觀教育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分析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現狀和問題,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價值觀教育的有效實施策略,希望能為大學生的美好生活和人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生命價值觀 實證分析
一、問卷調查
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了“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實證調查”。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96份,經過SPSS20.0數據輸入處理,最后有效問卷992份, 問卷有效率99.2%。
二、實證分析
生命價值是指個體意識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和意義。它是個體生命價值的量度,是有意識地、無意識地引導和調節人的生命活動的深層價值體系。掌握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引導學生明確生活的目標和現實意義,促進大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調查顯示,當被問及“你認為有必要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嗎?”46%的學生認為很有必要,51%的人認為這是必要的,3%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這表明大多數學生覺得開展生命價值觀教育是有必要的。當被問及“如果學校實施生命教育課程或活動,你愿意參加嗎?”60%的學生愿意參加,24%的學生說他們不想,16%的學生持懷疑態度。當被問及他們學校的輔導員是否對其進行過生命教育時,56%的人說“經常”,26%的人說“偶爾”,11%的人說“從不”,7%的人說他們不知道。可見,大多數高校輔導員更重視大學生的生活理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當被問及“學校為大學生提供什么樣的生命理念教育”時,15%的學生選擇生命知識教育,30%選擇安全教育,65%選擇心理健康教育,只有1%選擇死亡教育。可見,在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理念教育的內容設計還不十分到位。調查顯示,當被問及“學校教師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什么?”30%的學生認為教師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15%的學生認為教師采用的是討論式教學方法。可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單一、缺乏創新,不可避免地導致課堂教學存在“刻板印象”,使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很顯然這種方式不利于教育的發展。
從分析結果可以得出,73%的大學生“從來沒有自殺的念頭”,20%的大學生很少有自殺的念頭,即使一些學生有自殺的想法,但82%的大學生表示“自身想法不強,一會就消失了”,10%的大學生“非常強烈,不過一段時間后就能緩解”,6.1%的大學生“自殺想法較強,遲遲不能消退”,只有1.9%的大學生“想法非常強勁,并已采取過行動”。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大學生有很強的自制力,不會輕易放棄生活。調查發現,97.4%的大學生對人生和人生價值有過深刻的思考,其中42%的大學生“經常”思考,55.4%的大學生“偶爾”思考。大學生也經常欣賞生活的意義,73.7%的人說“生活是有意義的”,13.6%的人說“生活是沒有意義的”,9.7%的人說“不清楚生活有沒有意義”。在這類調查中,年級之間的差異不明顯,但性別比例存在明顯差異。相對而言,認為自己的生活有意義的女生比男生多。75.8%的女生認為“自己過的是有意義的生活”,而只有70.1%的男孩認為“自己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同樣,在“什么讓生活有價值”這個問題上,女生和男生的回答也有所不同。女生更看重父母和親戚,而男生更看重未來的事業。所以相對來說,大多數女生關注現在,追求生活中的幸福;大多數男生注重未來,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和能力上的肯定。在人際交往中,當與同學發生沖突時,86%的人選擇“先緩一緩,找個合適的時間解決沖突”;當感到困惑、沮喪或焦慮時,75%的學生選擇“尋找知心的朋友交流”,32%的學生選擇“藏在我的心里不說”。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策略
針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價值觀教育現狀調查中存在的問題,本研究從四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策略。
(一)豐富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涵
其一,關于生命本身的教育。一方面,應該教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發展,認識生命;另一方面,要使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生命的不可再生性和寶貴性,從而認識到生命是短暫的,引導學生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其二,關于死亡的教育。人生有始有終,死亡是生命的最終歸宿。因此,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學習死亡的概念,使大學生能夠從死亡的悲痛中感悟生命的美麗,學會珍愛生命。其三,關于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主要是指幫助大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勇于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以成熟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樂觀豁達地發現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要培養大學生頑強不屈的精神和毅力,引導他們始終保持生機與活力去戰勝苦難,贏得勝利。其四,生命價值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思考“人為什么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教育學生應當如何認真生活,過上有意義的生活,讓學生有意識地為自己、他人和社會承擔責任,鼓勵學生為社會主義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二)引導學生樹立明確和諧的生活目標
人生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理性的思考,更主要的是體現在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后的日復一日的不懈奮斗中。調查發現,53.2%的學生認為當他們“實現目標”時,才“覺得生活最有意義”。那些對生活有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獲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的學生,也恰恰正是那些有著明確的奮斗目標,并不斷朝著它前進的人。個人確定的人生目標應該是可實現的、多元化的,同時要與個人的興趣愛好、理想信念以及社會需求相統一。它既應該包含長遠的總體目標,也要有短期的執行方案。它不僅有對生活的種種規劃,還包括精神和人格層面的完善和滿足,即身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便是努力去引導學生們樹立自我實現和自我和諧的人生目標,鼓勵他們在有價值的活動中體驗人生的意義,繼而實現人生的價值。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育活動是由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一同完成的活動,受教育者的行為表現是檢驗教育者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標。因此,在生命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應積極調動大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通過自我認知、自我教育,實現生命價值觀教育的目的,從而激發大學生們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自愿自覺地主動積極學習并熱愛生命。
(四)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價值教育并舉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環,應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相輔相成、同步進行。在帶領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時,首先要引導大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堅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努力大膽地去體驗人生,培養人生豐富的情感。一個開朗、積極、博學、寬容、堅強的人,也會理性和平地面對各種生活境遇,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北生等.生命的暢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2]梅萍等.當代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O.F.博爾諾夫著,李其龍等譯.教育人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王衛東等.當代語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