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琨琦
【摘 要】目的:探討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個體化護理。比較2組搶救效果;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干預前后患者焦慮狀況;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結果:觀察組搶救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心理狀態輕于對照組(P<0.05)。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個體化護理在AMI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縮短急救時間,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急救成功率。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診護理;個體化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危重,可威脅其生命安全[1],良好有效的院前急診護理是搶救AMI患者生命的關鍵。個體化護理是一種根據不同患者需求采取差異化護理以滿足患者需求,契合其生理、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護理質量的護理方法。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個體化護理在AMI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每組4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8歲~79歲,平均年齡(59.91±2.67)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h~5h,平均(2.11±1.25)h;前間壁心肌梗死15例,下壁梗死12例,前壁心肌梗死10例,其他6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7歲~79歲,平均年齡(59.25±2.1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h~5h,平均(2.09±1.45)h;前間壁心肌梗死16例,下壁梗死12例,前壁心肌梗死10例,其他5例。2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個體化護理,具體如下:①出診護理。為患者制定合理出診方案,在接到呼叫電話之后快速簡明了解病情和迅速出車,主動聯系家屬了解患者病情,并給予現場急救指導。②心理護理。多數AMI患者病情危急,加上劇烈疼痛,可影響患者心理健康,使其出現消極緊張情緒。需給予患者安撫,通過語言、肢體語言消除患者負性情緒,使其安心,積極配合治療。③急救護理。在急救過程保持安靜,囑咐患者絕對休息,避免劇烈運動。給予藥物緩解疼痛,并加強與患者的交流,積極配合治療。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并確保準確穿刺,減輕患者痛苦。④轉運護理。病情穩定后轉至醫院治療,在轉運之前做好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工作,同時通知相關病區醫護人員做好準備。轉運過程需確保患者平躺,避免體位移動;保持靜脈通路暢通,保持呼吸通暢;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預防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搶救效果;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干預前后患者焦慮狀況;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消失,搶救成功,生命體征穩定;有效:癥狀改善,需進一步進行監護和治療,生命體征基本穩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行數資料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搶救效果比較觀察組搶救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 2.2 2組干預前后焦慮心理狀態比較干預前,2組焦慮心理狀態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心理狀態輕于對照組(P<0.05)。
2.3 2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比較觀察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4 2組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比較觀察組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AMI病死率高,預后差,救治效果與院前急救之間關系密切,患者在入院前病死率高達50%左右,因此,需做好院前急診急救,以搶救患者生命。但與此同時,院前急診護理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良好的院前急診護理可在短時間內出車,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時間;通過實施心理護理,可穩定患者緊張情緒,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通過應用鎮靜鎮痛藥物、建立靜脈通路等可預防并發癥發生;轉運護理可確保患者安全入住醫院接受后續治療[3]。傳統的院前急診護理缺乏人文關懷,未充分關注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狀態和疾病認知,不利于其配合度的提高。而個體化護理中注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精神狀態,根據其需求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在出診過程中注意聯系家屬詢問患者病情并進行現場急救指導,轉運前充分告知轉運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可提高患者和家屬知情權,有助于提高其配合度及搶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短于對照組,焦慮心理狀態輕于對照組,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個體化護理在AMI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縮短急救時間,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急救成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關家鳳.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診急救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143-146
帥雪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的影響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3,22(21):96-97
丁海靜.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6,22(5):85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