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中考招生一直是考生、家長和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在中考招生改革背景下,教師教學中要重視自己專業能力提高和角色轉換,讓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目標得到充分落實,教育行政管理工作者也要積極探索和落實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具體實施辦法。
一、中考招生改革帶來的中考命題和評價體系新變化
中考課程改革和考試改革影響著招生方式的變化,本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利于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目標,對學生的考查標準和要求也在逐漸細化、優化,教育行政工作者只有了解政策、把握政策、跟上改革趨勢,才能在教育實踐中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最合理的建議。
1.本輪中考改革主要任務:全面建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完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2017年初,省教育廳決定選擇晉中、陽泉兩市從2017年秋季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展高中階段考試招生綜合改革點,積極探索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模式。晉中市的具體實施細則如下:
(1)作為錄取依據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由公共科目和選擇科目組成。
公共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和理科實驗,滿分為440分,以實際得分計入總成績。
選擇科目為:道德與法治、歷史兩科選一;地理、生物兩科選一;物理、化學兩科選一;滿分300分。錄取時將考生各科等級折換成錄取分,由計算機自動選取每個組合中的最高一科錄取分計入總成績。
(2)除語、數、外三科以成績展示,其他六科成績采用等級呈現。
(3)除藝術體育特長生外,普通高中學校可根據本校特色建設需要,自主招收“推薦生”。招生比例不超過本校招生計劃的3%。推薦生招生對象主要指在某一學科或某一方面(如科技創新、信息技術、自然科學、文學創作、英語口語)有學科潛質或特殊才能的學生。
(4)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的使用:作為錄取依據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按照A等4分、B等3分,C等2分,D等1分計入總成績,五個維度滿分為20分。
(5)書面考試科目:采取“同一時段,隨結隨考”的辦法,即生物、地理在初二第二學期期末進行,其他科目在初三第二學期期末進行。操作考試科目:信息技術、生物實驗操作在初二第二學期期末進行;體育與健康、音樂和美術、理化實驗操作在初三第二學期進行。
2.近年來我省中考命題依舊堅持“四個原則”不能變:一是立德樹人的命題指導思想;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滲透;三是課程標準作為命題的唯一依據;四是省里既定的考改精神。
(1)智商+情商+創商=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會是今后幾年中考改革和命題的方向。
(2)2018年中考命題新變化:重視跨學科整合“整”出我省中考新境界;真實任務情景試卷中的“經風雨見世面”;質疑批判、實踐創新成為中考的點睛之筆;傳統文化+國際理解彰顯“立德樹人”大目標。
二、中考招生改革背景下,探索多元化錄取模式
1.嚴格把控制度落實,優化優質高中資源招生計劃定向分配制度,使這項制度可以真正有效全面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化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化。這項制度早在2008年就開始在太原市施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各校選定的定向生在統招錄取分數線下50分以內,按分配指標由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且考生學業考試成績不得低于全市普通高中學校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公辦示范高中學校定向計劃在本校統招分數線下50分以內仍無法完成,指標將轉為統招生計劃。同時,在分配定向生名額時,凡上年度定向生完成比例達60%以上的初中學校給予一定比例的定向生名額獎勵;凡上年度定向生完成比例低于40%的初中學校將減少一定比例的定向生名額。
2.堅持市區范圍內統一招生的基礎上,探索多元化招生模式,如特長生、優秀生的推薦,薄弱初中的扶持政策等。積極推進特色高中自主招生改革試點工作,探索符合創新人才培養發展規律的招生錄取方式。一些普通高中經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后,可視情況對條件相當的學生組織必要的,以考查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加試,但不得單獨舉行文化課考試,加試成績可作為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
三、中考招生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新形態
新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錄取計分科目的機會,也就是說原來考試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必考的“固定套餐”,變成了“語數外+選考科目”的“點餐”。學生選課走班的新教學秩序必然會代替傳統的教學形態,必將會對教學關系、教師角色轉換、學生學習方式帶來新的挑戰。
1.教學關系需要重塑。教師不是“教教材”的,而是“教人”的;也不僅僅是“用教材教”,而是“用智慧教”。即教人做人,促人成長,教材僅是素材之一。在中考改革背景下,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強項,讓不同類型、不同方向的拔尖學生脫穎而出。老師要善于發現班里每個學生的特質、引導每一個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2.教師角色需要重構,教師專業水平要求更高。以前只是主科老師壓力大,而中考改革后所有學科老師都要閃亮發光,對老師來說,首先要善于發現班里面真正喜歡和擅長某個學科的學生,發現有天賦的學生。第二,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和主動學習,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特別要關注有學科潛質的學生是否能夠得到發展。
3.學習方式需要重建。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框架是一體兩翼,一體: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核心。兩翼:一是課程建設,二是課堂模式。中考改革背景下,中學教育會更加尊重與滿足不同學生個體發展的需求,學生面臨的選擇機會增加了,但是選擇的意識和能力也要提升上去。學生除了要發展自己的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外,還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轉變獲取知識的方法。
參考文獻:
肖增英.新高考、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師角色轉換與專業成長[J].山西教育(管理),2017(6):13-16.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