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才 陳浩禮
摘 要:體驗式心理健康校本教材開發是基于體驗式學習模式。內容從經驗、反思、討論、分析和經驗評價開始。H學校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本校更有效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即開發本土化的、本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個案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或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根據國家所頒布的心理健康綱要指導基本精神,以學校為基地,結合學校的性質、特色、條件和可開發的資源,由學校人員,包括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和課程專家,以及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等合作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過程與結果。H學校是西北地區的一所初中學校,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關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嘗試,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后,發現存在不少的問題。基此,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本校更有效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式即開發本土化的、本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
一、體驗式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體驗式學習圈是體驗學習理論的實際應用。體驗式心理健康校本教材開發是基于體驗式學習模式。內容從經驗、反思、討論、分析和經驗評價開始。
(一)運作模式
H學校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發展小組,成員包括德育處主任、心理健康教師、心理學專家、班主任、教師代表、家長代表等。同時,H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和科研能力強的教師為主導成立課題小組,成員包括心理學專業人士、校長、心理健康教師以及熱衷于科研、教學的教師。成立課題小組,既解決了研究中的理論不足、熱情不足、教師主體地位不明確的問題,又解決了各相關方民主參與的問題。
(二)設計思路
H學校校本教材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重視學生的體驗性,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使學習的知識內化,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教材從自我認知篇、人際交流篇、學習輔導篇、生命教育篇、雜篇、發展篇等6個方面來確定體驗的主題內容和方向,在此基礎上確定20個具體式的內容和2個開放式的內容。同時,為方便教師輔導,為教師提供各類工具型的量表、評價量表及種類齊全的活動。本教材在設計思路上使用開放式的設計思想。教材的內容不分年級、不分年齡、不分教師,只是大概區分初、中、高級。這樣設計的初衷有兩點,一是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需求,二是最大限度滿足教師的需求。
二、輔助形式
H學校的輔助形式是構建“校園人”的心理健康文化和建成體驗式校園心理咨詢室。H學校不僅僅是在課程教學時間安排、體驗活動形式與途徑、課堂教學手段與方法、課程規范與管理等方面,而是整個學校,每一個“校園人”,無論從思想認識、學習氛圍、宣傳報道,還是學校整體發展定位方面,都全方位重視。H學校的心理咨詢室,是學生經常自由、主動前往的地方。這源于H學校對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定位不同,把心理咨詢室定位于“體驗”。通過一系列活動把心理咨詢室變成“電影院”“服務室”“話劇室”。另外,H學校心理咨詢室,在單周周三“陽光大課堂”時間里,進行一系列“公開課”,這類課也深受學生喜愛。
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及動態管理
本文結合H學校相關實踐經驗,嘗試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及相關評價理念入手,初步構建一個立體的、可操作性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校本課程評價不能只是對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或結果,或是對課程實施的對象進行單一的評價,而是要綜合評價,其評價的范圍應涉及校本課程開發之前、之中、之后的各個環節。其評價的過程可從情境因素、課程因素、教師因素、學生因素等四方面去
入手。
校本課程評價可以分為“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兩部分。前者由學校組織的“評估小組”組成。后者由廣大一線教師作為評價者,對其校本課程、班級或實際教學情況、學生實際的表現等進行評價。此外,評估團隊的成員,除了學校的課程計劃的相關人員,聘請外界的教育,如課程和學術專家或其他學校的教師評價,以提高評價的客觀性。
校本課程的動態管理機制就是在學校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管理的。因為校本課程評的結果會影響到課程方案的修訂、終止或繼續,因此學校課程評價實施完后,必須對該項課程評價的結果進行及時的反饋與反省,這就是所謂的校本課程的動態管理。
參考文獻:
[1]陳朝暉.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的困境之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
[2]高峰,王佳,曹偉,等.校本課程開發的產生和發展[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7,23(1):6-9.
[3]趙強.基于現代教育評價理念的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
[4]Casat C D,Sobolewski J,Gordon J,et al. 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SBS):A pragmatic view of a program[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999,36(5):403-413.
注:本文系2017年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7]GHB3111。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