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其帥
摘 要: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教育體系中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1]。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也逐漸被凸顯出來,很多新型的教學方式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教師探索出來,開放性教學策略就是其中之一。就如何利用開放性教學策略優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闡述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開放性教學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必須做出新的調整,將傳統教學中的障礙掃除,讓學生能夠更加自由、主動地獲取知識,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2]。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當下的社會背景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開放的、形象的案例教學和情境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產生代入感,充分感受案例中包含的品質、思想和知識,從而影響學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討論
空洞說教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最忌諱的一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緊密聯系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思考,讓教學內容能夠真正被學生理解、消化和吸收。加強實踐與理論之間的聯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相對于枯燥的說教式教學,初中學生更喜歡生活化、情景化的課堂教學,這能夠加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3]。構建生活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可以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明白,良好的思想品質能夠讓自己更快樂、更健康地生活。在今后走上社會,能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學生一旦明白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對于自己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性之后,就會對課程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還能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發現自己的潛能”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夸夸他”活動,讓若干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相互說出彼此的優點,這樣既能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以更加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對未來也會產生更多的期待。
二、敢于突破常規教學限制,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的教學限制,給學生帶去更多新鮮的體驗,實現理論課程學習的生動化和多樣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點原本就比較枯燥,如果教師再單一地去講授這些知識點,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氛圍就會變得沉悶、枯燥。因此,教師應當采取形式多樣的方式開展教學,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內容豐富,教學氛圍活躍,學生就會全身心投入其中。而且道德與法治的知識也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出來。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例如,教師可以在每節課開始的前五分鐘讓學生進行熱點分享,說一說自己在這一段時間內收集到的各種時事熱點。這對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寬課堂教學容量、培養學生社會參與感具有重要意義。又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個課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活動。例如,當前很多初中學生存在盲目追星情況,凡是自己喜歡的明星代言的產品,省吃儉用都要去買,甚至不斷向父母索要,或者為了追星,請假甚至逃課看演唱會等,課后花太多的時間去研究明星,追明星主演的電視劇。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以“初中學生追星好不好?”為議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通過辯論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工具在當下課堂教學中的使用變得越來越普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及時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在這個基礎上給學生創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獲得真真切切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教學中一旦被激發出來,思想道德上受到的影響也就更加深刻,教師也就很容易達到教學目標。有趣生動的情境可以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以人為本”的思想也就很容易被貫徹到教學改革之中,學生的各個感官都能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獲得全方位的發展。例如,在講解“意志堅強的表現”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上網搜集資料,給學生播放霍金、海倫·凱勒等身殘志堅的人的紀錄片視頻和演講視頻等,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吸收和掌握。
綜上所述,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對學生道德修養、身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意義的課程,能夠促進學生能力與思想的全面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開放性教學模式,以此解放學生的天性,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能夠變得形象而又生動,從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彩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的分析:以心理教育的滲透為例[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7(8):61-62.
[2]劉文川.凸顯學科價值 提升教學品味:部編本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建議[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7):9-11.
[3]王有鵬.研讀部編教材 轉變教學觀念:以初中《道德與法治》部編教材為例[J].遼寧教育,2018(3):48-50.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