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虹
《熱愛生命》是法國作家蒙田的一篇散文,收錄在高中教材必修四的第三單元。散文,這一特殊的文體,常常是作者記述日常生活中瑣碎見聞或點滴感想,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也沒有詩歌動人的韻律節奏,課堂教學的設計也有難度。有幸,我參加了我縣教育局組織的課堂觀摩活動,三位老師講授同一堂課,頗有感觸,寫來與各位同行分享。
為了讓讀者易于理解,我對三節課進行編號。
一號課堂,我稱之為“傳統課堂”。老師的設計分“導入新課”“學生閱讀”“設問討論”“總結課文”四個環節。課堂上老師讓學生們通過閱讀重點討論了四個問題:
一、作者要談“熱愛生命”為什么開頭從“度日”說起?作者覺得熱愛生命要如何“度日”?
二、作者對生命的理解和“哲人”有什么不同?
三、我“熱愛生命”,為什么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面對死亡,作者態度是怎樣的?
四、應該怎樣熱愛生命、享受生活呢?
這節課結構嚴謹,學思結合,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分組討論分析,學生透徹理解了文本含義,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時對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做了教學。缺陷是老師講課的全程被所備的課約束,師生交流也僅限于事先設計的問答,沒有做到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
二號課堂是“現代課堂”,分四個環節:“初見端倪,梳理思路”“登堂入室,提煉主旨”“情有獨鐘,品味語言”“捕捉靈感,揮毫潑墨”。老師以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導入新課,重點引導學生讀課文,分析優美語句,從文章的文學性角度賞析文字。最后一個環節設計了當堂仿寫《生命的印記》第一章的練習,老師還準備了小書簽作為獎品。課堂整個過程師生交流自由靈動,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愉悅。大面積提問,訓練了學生讀、說、寫的能力,看似輕松愉悅的課堂卻實現了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大目標。老師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誦讀玩味中領略語言美,在鑒賞評價中感受技巧美,在揣摩鑒賞中感悟意蘊美,在寫作想象中實現創造美”。
三號課堂是“閱讀備考課堂”,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目標,指導學生閱讀文本,從語法角度、句群分析、關聯詞搭配分析段落大意,與高考論述類閱讀題的答題技巧接軌,精讀、劃分層次,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這節課直擊高考,實用性強,但學生參與度不高,氣氛沉悶,老師的引導過于死板。但是設計方面有亮點,教師將教學環節設定為:萍水相逢、初見端倪、登堂入室、情有獨鐘。末尾處還設置了仿寫環節,叫做“捕捉靈感、揮毫潑墨”,題目是仿寫《生命的印記》第一章:“假如,今天是我生命最后的印記,我會匍匐在父母膝下,感謝他們,將我帶進這繽紛世界,讓我細細撫摸白樺柔滑的皮膚和松樹粗糙不平的表皮。”對學生而言,這個環節既陶冶情操,提高了審美能力,又提供了訓練發散思維的機會。
縱觀三節課,先不說孰是孰非,因為語文課堂本身就是集文學性、藝術性、知識性為一體,“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是,無論以什么樣的設計為思路,都應該是學生愉快參與的課堂。老師輕松自如駕馭課堂的能力,親切自然的互動很容易感染學生。另外,儀容儀表雖說是小事,又是不容忽視的細節。
語文課堂的終極目標是閱讀、寫作,抓住這兩點,可以忽略其余,一堂課切忌面面俱到,設計目標太多,教師往往疲于奔命,結果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沒做好。尤其是以審美為主要目的的現代散文教學課堂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尷尬: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環節,往往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和認可,收效甚微,學生很可能由于經歷有限,難以理解文中的情感和理趣,感受不到散文的美。教師預設的目標過多,不能準確把握學情,沒有準確把握到學生的接受水平以及學習習慣的差異,導致教師代替學生的思考;或者,教學模式單調,學生參與很少,審美情趣缺乏;不重視學生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的培養。新課標要求“在習以為常的事和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優秀的作品常讀常新”“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p>
正如二號課堂的主講教師在課后交流時這樣說:散文作為一種最直接地將作者的思想情感直呈于讀者面前的文學樣式,原本讀者與作者的交流應該是最容易達成的。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不得不說散文教學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有些散文教學不符合散文體式,把散文教成小說,教成說明文、議論文?;蛘卟蛔⒅厣⑽闹兴N涵的思想、情感而關注散文中所涉及的事物,散文教學很容易淪為政治說教課,或者干脆變成時事點評。
通過《熱愛生命》這一課的同課異構學習,我對這一課的教學也有了初步構思,形成了簡單的設計。本節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定為“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富有哲理的語言”,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文本與生活相結合,闡述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認識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本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在教學導入環節,設計觀看《千手觀音》舞蹈視頻,介紹演出背后的故事以及舞蹈本身傳達的意義,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把握文章大意,提出問題,如:作者在文章中寫了幾種人?他們對生命是怎樣認識的?明確“糊涂人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哲人認為生命不外乎打發、消磨、回避”而“作者覺得生命值得稱頌,富有樂趣”。通過對比,凸顯作者對生命的認識,認為生命值得稱頌,富有樂趣。閱讀后思考并分組討論:既然作者是熱愛生命的,為什么還要說“我卻隨時準備告別人生、毫不惋惜”?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生的本質在于死,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會感到死的苦惱,從而理清思路及文脈。
品味語言階段,補充舉例,如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對生死觀的表達,感受作者面對死亡時從容坦然的態度;霍金,憑借不屈的毅力探索宇宙中奧妙,提出“黑洞學說”,著有《時間簡史》,等等。學生自由發言,表達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從而訓練思維能力、提升生命體驗,還可以依據學生水平和反應當堂練習片段寫作。
總之,要想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尤其是散文教學課堂,必須講究課堂藝術,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盡力做到與學生愉快有效地交流,用散文獨有的文學性感染學生,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