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碧玉
摘 要: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的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包括地理觀念、地理思維和實踐能力三個方面。在新課標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要求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充分認識到鄉土認知,讓學生走出課堂參加社會實踐,既激活了教材中呆板的理論知識,使課堂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相結合,又能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關鍵詞:鄉土;實踐力;地理素養
21世紀要求中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要發展核心素養,核心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在強調文化基礎知識的同時,更重點提出了參與社會實踐這一方面,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人文底蘊、健康生活、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素養為重點。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重點在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考察、實驗和調查校內外地理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正確引導學生立足家鄉,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認識本鄉本土,考察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調查農業生產中的地理原理,使地理知識在生活實際中鮮活起來。既可以讓學生牢固掌握理解書本中的地理知識,又可以讓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以書本中的理論知識為鋪墊,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提出解決當地地理問題的辦法,展現地理實踐力在解決現實問題時的能力。
一、認知鄉土,培養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樹立熱愛家鄉的情懷
高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具備了感知并分析書本以外的周邊環境中自然現象和人文景觀的能力;隨著眼界的開闊,認知思維等水平的提高,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也激發了對地理事項探索的興趣,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能較好地完成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我們福州市的連江縣依山伴海風景秀美,且縣城及鄉下地區有很多可供考察的,緊密聯系地理課程的自然、人文地理事物,教師通過整合校領導和家長意見,適當利用學生假日或周末時間,完全有可能順利地組織學生進行好課外實踐活動。由此本人利用11月的一個周末組織高一地理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學生進行走西江濱活動,這是縣政府投資近一億元打造的一項利國利民工程,由防洪堤、跨江大橋、沿江棧道、沿江10公里步行五彩道、運動場、景觀樹(花、草)等組成。沿江邊行走在五彩道上,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學生興高采烈,我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敖江河流的流向、流速、流量,河流的凹岸凸岸,江心洲的出露情況,并做好記錄。往上游走看到了河中露出的圓圓的礫石灘,又引導學生認真記錄思考,學生紛紛拍照做筆記。這樣學生對于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可以結合本地的氣候地形加以分析:此季節為枯水期,水位低,河灘出露;上游為著名的貴安溫泉度假勝地,水流清澈,水質好;上游礫石灘為山前河流沖積物,磨圓度好表示河流的長期侵蝕作用。由此學生對河流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也有了深刻的認識,使書本知識具體生動了起來,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抒發對美麗家鄉的熱愛之情。學生對自己身邊環境能主動地注意、過問、關心,而不是漠不關心。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美麗環境感到自豪,有的學生積極參與環保自愿者活動,周末自發組織帶其他同學去江濱撿垃圾做環保宣傳員。
二、認知鄉土,注重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
如何“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陳至立同志強調指出:為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要創設良好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多接觸自然環境,適當融入身邊社會生活。由此讓學生參加社會活動,注重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勢在必行。例如,在學習城市的熱島環流時,通過布置學生對縣城環境調查后,學生總結出城市用地規模擴大,農田水域綠地面積減少等都會加重城市的熱島效應。有些小組同學主動拓展研究,還通過到售樓中心、房產中介進行訪問調查,了解了房價與樓盤位置、樓層、樓間距、朝向、公園綠地等因素的關系。有些學生去了解交通用地情況,同時還主動觀察雨天城區路面積水狀況和城市內河排水狀況,深刻認識到城市化對水循環的影響,利用書本知識和自己的觀察體驗,認真思考城市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樣通過學生對城市環境的調查,發現問題并且能夠結合課本知識提出有益的改進方案。既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又提升了21世紀學生實際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
三、認知鄉土,注重參與社會實踐,有利于學生個人素養的提升
國家領導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社會主義新時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立志奮斗的現代有用人才。這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新的使命。面臨新的挑戰,新課程教學目標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個人素養。從教近二十年來,尤其在從事高中地理教學中,我有了以下感觸:(1)認知鄉土,注重參與社會實踐,可以提升學生善于思考和努力完成任務的品質。有時采取個人活動,有時采取小組小團隊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每個成員都會承擔一定的任務,為了順利完成任務,學生必須要身體力行,主動地思考如何開展行動。例如,學生在考察連江縣地形地貌特征及分布問題時,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任務。如黃岐半島的同學調查是海水的侵蝕和堆積地貌,山區的同學調查的是山地丘陵溝谷地貌,并了解水庫區域的選址,堤壩建設的區位等,形成圖片、數據并設計表格記錄,還有的做出課件向全班匯報。(2)認知鄉土,注重參與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善于溝通、與人交往的社交能力。地理社會實踐活動往往以小組或小團隊的形式進行,相對于課堂更訓練學生與人交往溝通的技巧,需要學生不斷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為完成任務學生與社會各種群體,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都要親自交流,連平時最不善言談的學生也被帶動起來。例如:是接受教師、家長建議還是堅持自己觀點;是獨立完成還是與人合作探討;是吸收他人現成成果還是提出質疑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路。又如,請教過程,同學間相互探討共同協作做出課件小論文小報告等,都是不斷溝通互動的過程。(3)認知鄉土,參與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當前是網絡信息時代,學生自己通過去圖書館或上網尋找、查閱、選擇、摘錄信息資料及所需數據,再加以分析研討,來補充教師課堂上和自己社會實踐所得的不足,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鏈。這種體會和能力對學生進入大學乃至今后進入社會的生活和工作是極有幫助的。例如,學生對連江縣長龍茶場調查時,除了觀察分析氣候地形對茶葉種植的影響,還有各種品種茶的制作工藝,銷售情況;學生通過走訪,上網查詢,查錄長龍近幾年發展狀況及數據,從而理解分析長龍茶葉走出縣城發展的區位優勢,進而探究長龍茶葉今后的發展出路。
四、認知鄉土,注重參與社會實踐,有利于學生適應高考命題最新要求
現代教育綜合改革時期的素養立意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力,而新課標高考地理試題中的案例材料全部來自于真實的地理環境、社會生產生活情境。有條件的學校紛紛組織學生進行研學旅游,親身實踐活動。高中地理試題側重于考查實踐性和應用性。如葡萄避雨栽培問題,我們連江丹陽鎮就有一個由福建農林大學提供避雨栽培葡萄技術的覆膜葡萄種植基地(如圖)。有到丹陽實地考察過的學生知道這是在葡萄的生長季節,將塑料薄膜搭在支架上,葡萄樹之間有40 cm間距,壟間挖溝,下雨時水從覆膜流下再順溝排出園外,這種技術可以防止葡萄樹被雨淋濕以減輕葡萄病害發生,而后期葡萄掛果也不被淋雨,提高了葡萄品質和生產效益。2016年新課標全國一卷也考了關于覆膜的3道選擇題共12分。由此我組織了部分學生開展實地考察,并以“了不起的覆膜”為專題在高三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主要由參加活動的學生進行展示考察成果,分析解題思路和答題要點,收到了平時課堂教學意想不到的效果,獲得兄弟校高中地理教師的好評。
同時我們還注重地理實踐經驗的積累和反思,高中地理組教師結合平時課堂教學,共同教研集備磨課,融合地理社會實踐,積極促進校本課程的開發,推進地理研究性學習,促進了師生共同成長。
總之,教師拿著課本滿堂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新課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從強調基礎知識為載體的能力立意上升到了素養立意,更加重視培養學生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現象、地理過程,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超越校園教學的時空局限,積極應對新課程新高考的需要,將地理“課堂”擴大,將身邊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作為地理教學的第二課堂,能夠事半功倍地達成教學目標。立足鄉土,認知鄉土,注重培養地理社會實踐能力,拓展學生視野,學會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是當代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袁旭.地理學科中學生社會活動初探[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1.
[2]張麗瓊.淺談高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J].未來英才,2014.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