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紅霞
教師是一條河,承載著一條條小船歡快向前;教師是一本書,一筆一畫寫滿了沉甸甸的愛。在教育教學上一路走來,拾起點點滴滴的收獲,才發現教育成功的秘密不是懲罰和說教,而是真誠地去關愛每一個孩子,即盡可能地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賞識每一個孩子,即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寬容;發現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即多多變批評為表揚,不斷鼓勵學生。
教育家李鎮西說過:“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是教師最美的語言。
從教第二年,學生中一個叫周××的男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內向安靜,上課從不抬頭看老師,更不會主動回答問題。有次上英語課我無意間叫了他,他就很自然地低著頭,面紅耳赤地保持沉默。當時我并沒有像大多老師一樣嚴厲批評或者讓他站著,而是安慰了下他并請他坐下,然后繼續找其他同學作答。不經意間我發現他坐下的時候臉上有感激的表情。隨后了解到他患有白化病,是這種皮膚疾病造成了他心理上的自卑和回答問題時的膽怯。隨后我就找他談心,開導鼓勵他,在這過程中他保持了一貫的沉默,但第二天他給我寫了一張紙條,告訴我說我是除了他母親之外第一個關心他的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他和母親還有一個弟弟相依為命)。他原本已經放棄了對生活的全部希望,是我的開導鼓勵使他意識到身體的一點缺陷算不了,畢竟他還有健康的四肢和依然聰明的頭腦,他會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不一樣的人生。隨后變化一天天的有了,他上英語課開始抬頭聽講,漸漸地開始回答問題,他的英語筆記總是記得比其他同學認真,更令我欣喜的是,他漸漸地變得樂觀起來,愿意跟周圍的同學說笑了。
后來,這位學生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他想學醫的愿望跟他的家庭處境和自身的皮膚病有關,他實現了最初的夢想。作為老師的我當時只是做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花時間和他談心。但現在一想,這就是教師的愛心,這就是關愛的力量。至今,他還是時不時地和我聯系一下,表達對我的感激之情,2012年元旦,他給我發來一首詩《江城子 蘇老師》:
蘇家有女貌美揚,
朱砂紅,曉霞妝。
愛老慈幼,師名耀四方。
適逢歲序更新時,
送年盤,好風光。
三日入廚新嫁娘,
戴婚戒,快活郎。
安心樂業,及早買車房。
一生一世永相愛,
坐富貴,子滿堂。
愛的力量是相互的,老師對學生的一點點關愛總會換來學生永久的愛戴,一首簡單的小詩包含了學生對我的美好祝福:蘇老師新年好,新婚快樂,早生貴子。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盞盞燭光。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教育大家陶行知的四塊糖的故事。他在對待犯錯的學生時先傳遞的不是批評責罵而是包容甚至獎勵。跟陶老先生對比起來,我們對學生就少了很多的寬容和理解了。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的一種正常需要,理解和信任也是推動學生上進的力量。一個欣賞的眼神、一兩句贊許的話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可是說實話,我是個十分吝嗇的老師,工作了這么多年,我很少表揚自己的學生,我總覺得只有不斷地鞭策批評才能刺激學生的上進心。但最近課堂上的一個小片段引起了我的深思。
那是六班的一節英語課,在學生學習完選修六Unit 3的閱讀文章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討論總結出幾點關于如何戒煙的建議。經過幾分鐘熱烈的討論之后到了他們展示的時間,每個學習小組都有展示的機會,到第二組的時候號稱“校草”的張××竟然站了起來,他是從來不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這讓我很吃驚,果然,他說了一句話全班同學都笑了,他說,“I will find a girlfriend to help me.”我先是一懵,這和我們要求給的建議扯不上半點關系,而戀愛問題一直是高中生的大忌,但他主動起來回答問題而且說的句子是正確的,該怎么評價呢?猶豫了幾秒后我忽然靈機一動,我就問他:“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were a female smoker?”同學們聽到這話后都笑了,他突然就覺得不好意思了,隨后我很認真地對他進行了表揚,說他的句子表達正確是很大的進步,又讓全班同學鼓掌祝賀,結果不管是學生還是我那節課都上得很開心。由此我發現表揚學生不是件難事,表揚學生更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有時候教師過分求全,追求十全十美,不允許學生犯一點錯誤,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利于學生成長的。
教書育人是愛的事業,面對一個個生動活潑的孩子,愿我們把愛的涓涓細流注入他們的心田,澆灌出累累碩果;愿我們多給予學生理解和寬容,讓寬容成為聯系師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愿我們把批評變成一種發現,變成一種賞識,去照亮學生的心。改變自己以前看待學生的苛刻。就像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所說的:“改變自己,昨天最難教的學生可能會變成今天最與自己知心的學生。”永遠不要忘記自己身上的責任,在播撒知識的同時,也要把愛種在孩子的心間,當我們用自己的愛心牽著孩子走向快樂的成長之路時,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充實而富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2]魏書生,劉繼才,孟慶欣.素質教育理論與教學模式[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1997.
[2]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