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婕
摘 要:在聽、說、讀、寫這四大基本技能中,“寫作難”一直是困擾中學生的一大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作文教學缺乏體系,教不得法;學生缺乏生活,積累不足;寫作缺乏興趣,被動應付。對此,要從“教”與“學”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共同改變中學生寫作的現狀。
關鍵詞:中學作文;寫作難;對策;語文教學
寫作,是思維的語言表達,還是“言語生命”[1]。然而,一直以來,“寫作難”的問題一直反映在中學生身上。
一、中學生作文現狀分析
寫作困難的學生不是東拼西湊來湊足字數,就是胡編亂造來拼貼內容,更有甚者,背下幾篇萬能模版,遇到一切題目都進行套作。
選拔性考試迫使學生放棄了自己表達的需求,不少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學生,為了穩中求勝,不愿冒險在作文中施展才華;平庸的學生更是小心翼翼、亦步亦趨、唯考試馬首是瞻,生怕越雷池一步。學生寫作完全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寫作個性。
二、病因:應試教育下的主體失語,導致厭寫
引發“寫作難”的因素是多方的,總結而言,既有教師的教學因素,也有學生的個人因素。
(一)應試教育,導致教師教學的急功近利
1.作文出題千篇一律,不適合學生口味
作文的出題過于普遍和老套,不但不能體現時代性而且還扼殺了創造性。中學生寫作內容主要是寫人、寫景、寫事,在出題上,教師更應考慮到學生的趣味所在,靈活出題。
2.作文教學缺乏體系,多以課后練習為主
在實際教學中,“作文課”常成為擺設,隨堂作文少,而課后作文多,因此抄襲也比較嚴重。
3.時間有限,作文看完不評
因平時工作忙,學生的作文,教師只能大概看一遍,在本子后面寫個“閱”字。這種批改方式,對學生的寫作幫助效果甚微。
4.只批評而不鼓勵,挫傷學生積極性
作文教師難教,學生也難寫,若老師只批評不鼓勵,學生漸漸地就喪失了寫作興趣。
(二)急功近利的教法,導致學生厭寫
1.被動寫作與缺乏動力,導致厭寫
動力困難的學生沒有寫作的興趣和自覺,將每次練筆視為一種負擔。學生過分關注作文的限制便沒有關注寫作本身的自我表達。被動的寫作讓學生體會不到作文的樂趣。
2.內容空洞與情感失真,導致厭寫
對于中學生來說,生活經驗單一,寫作沒有真實材料。只好依靠閱讀經驗的彌補,若是閱讀積累也不夠,那么作文走向“假大空”就在所難免了。
3.能力困難,導致厭寫
馬正平教授認為,寫作的能力性困難具體表現在“立意上庸、材料上枯、結構上套、語言上死”四個方面。沒有獨立性和自主性,這樣的能力性困難則會導致動力困難,使學生失去了作文的樂趣。
三、對策:雙管齊下,共同改變
對此,筆者認為要從“教”與“學”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共同改變中學生寫作的現狀。
(一)教學方面:合理安排作文教學,切實指導到位
1.專題教學
作文教學在每個學期都應該安排好相關的課時,每周一次小練筆,每月一次大綜合。將寫作的每個要點,分散到整個學期去落實。
2.課內寫作
課內寫作能促使學生互相競爭,有意識地避免抄襲。能切實將寫作落實到位,當堂練習也可以加深記憶,促進學生“學”與“寫”的轉化。
3.多元評價
每次作文小課的評價標準要以當堂的教學目標為基準,若只是教了“動作描寫”,那么只要學生能運用到相關技巧,應該酌情寬松給滿分。以小組為單位,互評互改,共讀佳作,共改疑難,由此而共同促進。
4.佳作發表
好的作文應該有上升的平臺,教師讓佳作有發表的途徑,或是家長群,或是學校文學社刊,或是雜志報紙等,激勵學生向上與向善。
(二)學生方面:豐富作文素材積累,激起寫作興趣
1.留心生活
學生的生活較為狹隘。盡管豐富的生活閱歷是寫作素材的知識庫,然而寫作最重要的其實是對于生活的感悟。將生活中相關的信息能加以文學化,使之呈現為作品,這點能力比生活本身更重要。
2.有意積累
積累可以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中獲得,直接經驗就是真實的生活,間接經驗就是從書本、故事、電視、網絡等等汲取來的信息。我們生活的年代決定了直接生活不會太過豐富,同時,網絡時代也提供了豐富的間接生活經驗。學生應該有意識地從中汲取生活素材,然后化為寫作時“我”的生活體驗。這樣的積累就有了廣度與深度。
3.思維訓練
初中閱讀與寫作對思維的要求越來越高,平時應該積極參與時事政治,能針對新聞熱點發表一段小評論。長此以往,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能力將有一定的提升。
4.找到樂趣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寫作而言,起到發動機的作用。因此,保持一顆熱愛創作的心,對生活保持充分的敏感性,樂于將內心的流動付諸于文字。那么,寫作帶給你的就不僅僅是分數的成就了。
四、結論
學生覺得寫作難,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主要突破應該從教學與學生兩方面入手。共同努力,雙管齊下,將“寫作難”變成“寫作易”,再將之變為“寫作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與當代之英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