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淵雪
摘 要:在初中教學體系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占據重要位置。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特征,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應該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增強初中學生的責任意識。具體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路徑,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責任意識
當代社會需要全面發展型人才,教師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任,需要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能力,深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一個少年只有樹立責任觀念,才能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自覺擔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道德與法治教育至為重要,教師應該把握學科特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一、成為道德楷模,規范自身言行
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進一步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確了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作為當代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學科知識,還應該以身作則,實現言傳和身教的統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一部分,為了照亮學生的學習之路,教師需要成為學生的道德模范,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初中生的模仿性較強,會不自覺地模仿教師的行為,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積極引導,組織各項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效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需要創設民主教學氛圍,和學生建立互動溝通的關系,鼓勵學生暢談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塑造學生的良好形象,使學生收獲學習的愉悅感。在課下,教師應該不斷補充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新內容,學習相關的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等,使自身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
二、挖掘教材內容,優化責任教育
教師是授課的基礎,在正式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之前,教師需要把握教材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材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迎合了初中生的學習需要,其中有很多內容都可以和責任教育聯系起來,因此教師應該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材進行深度開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教材理論知識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的生活化情感,使學生感受理論教學的實踐意義。
比如,教師在講“家的意味”時,應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生活,談談自己對家庭的看法和理解。學生是家庭的重要成員,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生活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的個體成長,為了助力家庭發展,學生需要增強自己的責任意識,成為家庭成員的小小粘合劑。當父母吵架時,學生應該成為二人的調節劑,使父母重歸于好,奉獻家庭。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以“當遇到家庭問題,我是如何做的”為話題,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其他同學共享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心得體驗。
三、創新教學方式,增強責任意識
教學方式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教學方式越多元,教學效果越好;教學方式越單一,教學效果越差。長期以來教師以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指標,采用口傳身授的理論灌輸方法,極大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秉持現代化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比如,教師在講“我與集體共成長”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設的方法,應用多媒體課件,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班級集體活動的短視頻、圖片等,讓學生感受集體活動的意義,增強學生的集體責任意識;可以采用游戲教學的方法,號召班集體共同開展游戲,看哪位同學為集體作出的貢獻最多,明確每個同學的集體責任;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為學生展示“自覺投入集體活動,擔負集體發展責任”和“逃避集體活動,放棄承擔集體責任”的真實案例,讓學生認識到肩負集體責任的重要性:只有參與到集體活動中,成為集體的一員,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將個人發展和集體發展牢牢扭在一起,才能在團結友愛的氛圍中實現健康成長。否則就會成為孤立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阻礙。
四、開展社會實踐,強化責任意識
僅僅將教學工作局限在課堂是不夠的,教師應鼓勵學生自主參與一些實踐活動,深入到社會生活之中,深入把握相關理論知識。但是,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之前,教師需要將課堂作為基礎,幫助明確社會實踐的意義、重要性等,再鼓勵學生在節假日等時間,自主參與一些實踐活動,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同時,在實踐活動中,通過自主探索,了解更多課堂上所學知識,把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內容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
比如,教師在講“我們與法律同行”時,可激勵學生自行參與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待教師布置完實踐活動任務之后,我們可以自主進行分組。分組完畢之后,選出小組負責人,在小組負責人帶領下搜集日常生活中的青少年違法案例。通過小組討論,了解青少年面對的各種社會誘惑。同時,分析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危害,漸漸樹立起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在老師布置完社會實踐任務之后,學生可依靠自己的力量,積極參加志愿者活動,如到敬老院送愛心等,慢慢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
綜上所述,隨著教學體制不斷改革,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面臨一些新變。在傳統課堂,教師僅需傳授理論知識。而在當下課堂,教師需要深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成為道德楷模、挖掘教材內、創新教學方式,開展社會實踐,不斷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劉艷玲.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7(10):131-132.
[2]何倩.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7,6(4).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