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少羽
摘 要:對于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來說,應用信息技術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與課程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更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讓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有一定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整合策略
小學數學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一種教學方式上的創新,也是適應新課改要求的一種創新理念。傳統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學生面對數學知識大多都會表現出“望而卻步”,這主要是因為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小學生還不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數學又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數學知識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難”,但只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轉換教學思路,為學生提供新穎的學習方式,就會讓學生愛上數學。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的整合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現如今信息技術在社會各個行業領域中獲得普遍運用的同時,更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教育教學領域信息技術也被及時引入和運用,為各學段各學科教育教學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和資源。小學數學課程也應將信息技術及時引入到教學當中來,實現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優化和完善,繼而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通過對小學生心理、興趣、思維、認知、學習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和了解,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內容緊密融合,能夠極大地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讓數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提高數學教學趣味性,有效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并且也能夠給教師課堂教學以及課前準備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和資源。比如,在講解“圓”這一單元中的第一節知識“圓的認識”這一課時,在課前教師就可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從網絡上獲得學生在生活中常見圓形物體的真實圖片和動態視頻,如太陽、輪胎、圓形的鐘表、摩天輪、風扇、硬幣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聯想和討論,“同學們,請你們想一想并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圓的,看誰說得最多?”學生積極踴躍地展開思考和回答,說出了各種在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品,教師再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同學們真聰明”,而后再使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課前使用互聯網技術搜集的各種圓形物品的真實圖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圓特征的認知,而后再引入“圓心”“半徑”和“直徑”的概念,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切實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二、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有機整合
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課程。但由于小學生自身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尚處在發展初級階段,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那些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無法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并且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應及時引入并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創新數學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將數學課程中那些抽象的、生硬的數學知識等轉變為生動、具體、形象、趣味的形式,更加直觀地讓小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更加直觀地表現出各種數學知識之間的緊密關系,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本質,化抽象為直觀,更加有助于學生提出質疑、分析和解決質疑能力的提升,從而確保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推動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比如,在講解“圓”這一單元中“圓的面積”這一小節知識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展開動手實踐,為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對圓面積相關知識的內化和理解,教師就可運用信息技術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將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利用教學課件,插入動畫視頻,首先將圓分成均等的16份,再拼接成一個近似平行四邊形,而后讓學生觀察和思考,學生發現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兩邊不直,再問學生“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如何讓其兩邊變得更直呢?”經過學生自主分析和合作探討后,教師再給學生播放將圓分別分成6、10、28、56等份,而后分別展示分割后再拼接的近似四邊形的圖形,讓學生觀察,學生很輕松地總結出規律,被分割的份數越多,近似四邊形的兩條邊就越接近線段,也更加近似四邊形,同時也給學生滲透數學學科中的極限理念,而后再讓學生分析長方形與圓面積之間的關系,試著推導圓面積計算公式,學生通過自主分析和觀察輕松地推導出圓面積公式,極大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及成效。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方式不只是上述的兩種,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的整合方式,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改變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學習的課堂環境,就能有效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黃柳平.小學數學信息技術運用環境下的替代策略[J].廣西教育,2015(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