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玲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由此可見,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需要,也是激發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設有效情境,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效率
數學特有的抽象性決定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降低學習難度,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便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情境就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種。教師把學習內容寓于豐富、活潑的情境中,用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境激趣;用情境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以境促思;用情境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以境促情。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該創設哪些有效的情境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數學是一門在生活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學科。它與生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只有基于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才能增強學生與數學的親近感。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
如教學人教版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教師就可以模擬現實生活中買賣交易的情境。教師用作業本、數學課本、學習用具等為學生創設課堂“文具店”的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角色扮演,分別扮演售貨員、買文具的學生等,演示生活中學生買文具、售貨員介紹價格以及找錢的情境。通過真實的“上演”,學生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明白元、角、分之間的轉化關系。這樣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致盎然中完成學習內容,還增強他們的生活意識,明白數學學習是為生活實際服務的,從而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數學學習的過程主要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意識會把自己當作一個發現者,這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需求,也正是學習數學所需要的積極的心理因素。要想把這種潛在的心理需求挖掘出來,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創設問題情境,用問題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環的面積》一課時,在引入圓環的概念后,教師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制作一個圓環。在此基礎上教師設問:通過動手操作,你認為圓環的面積怎么求?學生在動過手中基本上都是從大圓面積減去一個小圓面積得到的,因此他們很快就可以回答出:大圓面積-小圓面積。教師再讓學生用字母規范地表示出來,結果是:S=πR2-πr2。“還有沒有其他的表達方式?”教師的追問讓學生陷入對公式的思考中。這時有學生提出還可以寫為:S=π(R2-r2)。為了讓學生理解公式推導的原理,教師再次發問:“利用了什么運算定律或性質?”“乘法分配律”學生大聲喊道。“這兩個公式,你喜歡用哪一個?”就這樣學生一次次陷入教師問題的思考中,此時學生中間出現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兩個都一樣用。”“我覺得第一個更便于記憶。”“我覺得第二個更簡便。”……在學生的議論紛紛中,教師再次提示學生:“π在計算過程中,如何運用最簡便?”這一問讓學生豁然開朗。這時他們終于明白用第二個公式可以簡化π的計算次數,從而提高計算效率。就這樣學生在教師問題的提示下,一次次激發其學習動機,不斷優化學習過程,讓他們去探究、深思和發現問題,從而享受創造的樂趣。
三、創設操作情境
數學具有抽象性,學生的思維則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因此,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成為數學教師主要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用各種直觀的教學手段,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化成學生易于接受的、直觀的內容,降低數學的學習難度,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例如教學六年級數學《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把抽象的圓的面積轉化為直觀的、已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得出圓的面積。這樣的動手操作不僅幫助學生順利推導出圓的面積,還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思想,讓學生在動手中發現新知識、鍛煉能力、滲透數學思想,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很多知識內容都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并且學生對于這樣的動手活動也具有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多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和平臺,啟迪智慧、挖掘潛能,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情境是數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也是連結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紐帶。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情境中思維被激活,進而主動探究數學知識,創造數學學習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甄曉慧.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聊城大學,2017.
[2]邰寄鴻,劉艷華.小學數學課堂情境型導入的有效創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