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燕
摘 要:低年級正是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起步階段。結合陶行知生活教育,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具體生動的訓練。
關鍵詞:低年級;口語表達;素材
低年級學生詞匯量少,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這些都影響了學生說話能力的提高,怎樣指導低年級學生進行說話,使孩子們樂說、善說、會說,真正做到“能說會道”呢?
一、在識字、板畫中鍛煉口語表達
教學《大禹治水》一課的“治”和“制”兩個同音字時,讓學生自己說說它們的構字規律,并且進行擴詞接龍,訓練學生的說話。在本課的結尾,我設計了“我會說”這個環節,這三個字對于孩子來說充滿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因為“我會說”,所以“我來說”,這樣一個展示自我的環節,讓學生運用課前復習的詞串來說說這個故事,這是對全文的回顧和把握,同時在連接詞串中很好地訓練了孩子的造句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同時教學的生字就在課題中,圍繞著生字課題的是故事的板畫,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有了“我會說”的詞語鋪墊,再進行看圖說話,復述課文顯得更加輕而易舉和興趣盎然了。再讓孩子回家講講這個故事,他們也就有了詞語和畫面的依托,不再因為較長的口語表達而感到害怕了。
二、在朗讀評價中積累表達素材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內容,我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興趣。這一點,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他們年齡還小,對不斷變化的朗讀形式容易產生興趣。在教學“三過家門而不入”時我進行范讀,可以使學生在朗讀技巧上進行模仿,提高朗讀水平。個人讀則便于針對學生朗讀中的具體問題進行輔導,而齊讀則使較多的同學有朗讀的機會,便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穿插一些“小老師”領讀,開火車讀、男女生賽讀,如教學“代代相傳”時我采用的就是開火車式的個別讀,同時相機評價“傳了一百年了,傳了一千年了,傳了上下五千年了,而且還將繼續流傳下去”,在朗讀中學生也明白了詞語的意思,學生也越讀越有韻味,越讀越響亮。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學生很喜歡。不僅調動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也能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領悟,最終將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當然在朗讀感悟中,教師的評價也尤為重要。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聰明勇敢的好孩子是家長和老師以及他周圍的人激勵出來的。”評價語不是隨便說,要有一定的技巧,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詞匯量還不夠,有些文章的中心,人物的品質他們懂,但卻說不出來,這就需要老師在評價語中滲透,在教學“千山萬水”“千辛萬苦”時,讓學生說說還有什么這類的詞語,在說到“千軍萬馬”“千家萬戶”“千言萬語”等詞語時,相機做解釋型的評價,如“老師仿佛看到了千千萬萬的兵馬向我們奔來……”這樣也可以讓其他同學在明白詞意的基礎上積累詞語。在朗讀課文的環節中,在學生讀后我相機評價:“這決心可真堅定呀!”“大禹真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呀!”“你的朗讀仿佛讓老師看到了不辭辛勞的大禹”“大禹治理洪水真是充滿智慧呀!”等等。
三、在情境創設中發展口語表達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低年級學生想象見長,給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表達環境,讓他們不拘形式、自由表達,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個好辦法。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洪水”片段中,問學生:“聽了同學的朗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學生說:“我看到房屋倒塌了。”“我看到莊稼都淹死了。”“我仿佛聽到人們在喊救命。”……接著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播放洪水泛濫的畫面。同時問學生:“看了這個畫面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在談感受中不僅鍛煉了口語表達,對文章更多了一份自己的情感。
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我緊扣關鍵詞“千辛萬苦”,讓學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時候遇到了哪些困難?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了,回答精彩紛呈:“大禹滿頭是汗,也顧不得擦。”“還要和猛獸作斗爭。”老師適時引導,“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辦?餓了怎么辦?累了又怎么辦?”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漸飽滿,孩子也得到了真正的生活體驗、情感體驗。在集體交流后,我再出示剛才說話的情境訓練的填空,孩子填起來游刃有余,一點也不害怕書面表達。在教學“三過家門而不入”時,問學生:“結合自身情況談談感受,如果你爸爸幾天不見你會怎么樣?”有的學生說:“爸爸會很想我。”“爸爸會打電話給我:“你們說得都對但這些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繼而追問:“大禹真的不想自己的孩子嗎?”讓孩子繼續說說自己的讀書感受,進一步體會了禹的大公無私,一心為民。
在教學“治水結果”時,我出示圖片讓學生去看看老百姓在干什么,學生能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織布耕田。”“在玩耍。”“在讀書。”……學生在經歷了洪水肆虐的體會后,和現在安居樂業的畫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情感體會越發強烈。接著讓學生說說假如你是老百姓,你會對大禹說些什么?學生也很踴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感謝。此時,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四、在拓展閱讀中提高口語表達
拓展閱讀的設計,是為了讓孩子在課堂外的時間還可以進行口語表達的操練。為此我推薦《愚公移山》這個故事讓學生回去讀一讀,既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其閱讀方法,又能有效地磨煉其課外閱讀的意志。有的學生已經看過了,我就讓他們先來說說這個故事,也激發了其他同學想去看的興趣。通過大量閱讀,學生在閱讀中學會表達,同時知識增多了,眼界開闊了,詞匯豐富了,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創設說話的環境,教給學生說話的方法,鼓勵學生敢說、想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他們想說、敢說的心理素質和語言的適應能力,形成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為今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