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霞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發展,農村中小學教育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重視,并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措施,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提高農村教育教學水平,推動我國教育體制的更好革新與發展。電腦繪畫教學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豐富學生知識儲備的主要途徑,是強化學生電腦應用能力的基礎保障,對學生今后的長足發展具有巨大影響。因此,主要就現階段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措施展開探討,希望可以對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有所助益。
關鍵詞: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質量;措施分析
現階段,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電腦繪畫能力,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基礎生活經驗,已經成為城鄉教育工作者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在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強化學生的教學體驗,從而在縮短城鄉教育差距的同時,促進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的更好開展。
一、做好電腦繪畫教學準備
在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中,做好相關的教學準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保障。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幫助學生了解電腦繪畫教學的真正意義,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其次,由于農村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電腦、電子設備等,因而在授課前筆者通常會先準確導入基礎知識點,深化學生的知識記憶,以此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最后,循序漸進地接觸繪畫軟件,遵循從簡到難的教學規律,設計具有針對性、實踐性的教學活動,提高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的信息化水平。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接觸金山畫王軟件,給予學生直觀、生動的繪畫印象,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而在學生具有一定信息技術基礎之后,向學生介紹Photoshop軟件,讓學生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繪畫學習,強化學生的繪畫水平,促進農村小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二、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革新與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更好地滿足新時期小學生的發展需求,因而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采取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措施勢在必行。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其一,打破思維定式,應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構建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其二,根據農村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實際學情,實現電腦繪畫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針對性,推動我國教育改革的創新與發展。其三,定期組織“電腦繪畫”比賽、室外采風等活動,強化學生的電腦應用水平。其四,教師應對學生的電腦繪畫作品給予及時、積極的教學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大量運用“太棒了!”“進步很大!”“你比老師厲害多了!”等激勵性、贊賞性語言,以此提高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質量,促進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三、積累電腦繪畫素材,增強課堂教學質量
由于農村地區的教學資源相對落后,農村學校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一周只能安排一至兩次的電腦繪畫教學,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進行電腦繪畫素材的積累,提高電腦繪畫教學的實效性,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1)準備繪畫素材本。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養成記錄繪畫素材的良好習慣,豐富學生的基礎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2)在滿足新課程改革需求的基礎上,制訂更適合農村學生發展的教學計劃,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中人物形象進行繪畫、設計班級宣傳畫、組織美術興趣班、帶領學生進行課外采風,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能力,強化學生的電腦繪畫水平,實現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3)完善學校網絡平臺建設,為學生提供展示藝術才華的機會。在農村校園網站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增設“藝術天地”板塊,并以班級為單位申請云盤賬號,而后將學生的優秀作品、繪畫創作上傳至資料庫當中,這樣不僅有利于加強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提高學生電腦繪畫的成就感,還能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電腦繪畫課程的學習樂趣,滿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有序進行。(4)創新學習方法,尋找創作靈感。現階段,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還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其二,學習方法不正確。因此,在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中,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實現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中,教師應立足于本校教育實情,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更適合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增強農村小學電腦繪畫課程的現代化、信息化教育水平,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我國農村小學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花.淺析電腦繪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7(3):116-117.
[2]李剛,周麗.小學美術電腦繪畫教學初探[J].當代教育科學,2003(4):62.
[3]耿方曉,張克慶.淺談農村小學電腦繪畫教學的策略[J]. 美術教育研究,2014(22):89.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