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娟
摘 要:社團建設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社團就是學生成長的平臺。實施社團建設,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已經成為學校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手段。社團建設是一種能夠挖掘學生潛能、培養他們成長的平臺。那么,該如何解除學校流于形式的屏障,真正展開學校社團建設,提出了農村小學學生社團建設的幾點策略。根據多年的實踐體會,談一下農村小學生社團管理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社團建設;策略
一、首先做好基礎
1.定時
很多學校只是利用一周中幾個中午或者傍晚的時間來組織社團活動,由于沒有時間的固定性,也是額外增加的,教師和學生都有些不情愿和疲憊感。有時候學科教師還要輔導學生完成文化作業,也就無法保證社團正常進行。久而久之,影響了社團的建設和發展。所以,學校要把社團活動課納入學校的課程表中,以學校課程的方式,安排到教學計劃中。這樣既能保證活動時間,也能確保教師和學生按時參加,從而使得社團活動能夠正常進行,為社團活動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定人
學校應該采取單項指定和雙向選擇的方法,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和特長,讓學生參加某個社團。教師應該給每位家長發放家長書,讓家長根據學生的愛好和家長意愿來選擇學校的社團,確保社團建設的民主性。
二、項目設置是主線
1.學校需要設立的社團項目
教師要和學校領導商議,給學校每個社團配備相應的設備。例如:每年要舉行運動會,學校要設立體育訓練室,方便學生體育鍛煉和備賽。學校每年節日和元旦要表演節目,教師應該給學生申請設立音樂排練室,專門供重大節日節目排練,還應該配備多媒體設備,電腦、音響、話筒等。由于節目的需要,教師都應該跟學校申請購買節目服裝和道具以及表演者的化妝等。另外,學校應該設立專門的體育專欄,籃球、足球、乒乓球學生社團來推進學生特色發展。
2.量師定做的社團
教師也可以對班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進行仔細分析,根據本校教師的專長再設定一些社團,有的教師擅長舞蹈、有的擅長樂器,還有的擅長繪畫等。學校根據教師的特長開設一些特長學生社團。對于這些項目感興趣或者想學習樂器的學生,都可以進行報名。
3.根據學生實際和相關學科發展方向確立一些社團
學校在設立社團的時候不要盲目,可以根據學校教學情況和相關學科的發展,再設立一些社團。寫字提高社團、閱讀指導社團、英語口語社團等。學校要根據學科的相關學科研究特點,確定社團的類型,提升學生相關的學科素養。
三、師能提升是關鍵
1.邀請專家、名師做相關指導的輔導講座
學校可以邀請名師、專家來學校進行專題講座,學校教師向同行請教開展社團的經驗和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學校也可以讓骨干教師進行外出培訓,來拓展教師的視野,開闊教師眼界,還可以建立網絡交流平臺,讓本校教師通過網絡平臺,可以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加名師的博客、QQ和微信等,在網絡上觀看名師的專題講座,觀看名師的教學視頻,這樣教師就可以足不出戶學到很多開展社團的經驗,也可以促進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
2.鼓勵支持相關社團教師自行申報專業技能培訓
教師對哪方面比較擅長,教師可以參加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如:美術考級、樂器考級、書法考級等。讓教師經過職業培養,并取得相關資格證書。學校應許諾教師時間和經費的保證,打消教師的后顧之憂。
3.直接外聘教師
有些職業技能學校的教師本身就具備,有的需要很長時間的提升才能進行社團專業開展,這個時候,學校也可以到校外聘請專業教師,到學校進行專業方面的任課,可以每周定期來學校進行輔導,提高社團活動的有效開展。
四、成果展示是重點
1.與校園文化活動結合展示
校園的主人是學生,校園要時刻營造一種學生是主體的理念。例如,書法社團是負責學校的櫥窗的展示,繪畫社團是負責學校的櫥窗剪紙和走廊的壁畫。舞蹈和合唱的社團做出演出的展示。體訓社團做出訓練的展覽。每個社團都要為學校文化進行展示,讓學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學生的作品和夢想。
2.與特殊節日、特殊活動結合展示
在特殊的節日,兒童節、國慶節和元旦等,我們每個社團都要進行匯報展示和表演。在一些特殊節日,例如:父親節、母親節、端午節和中秋節,每個社團都要做出跟節日相吻合的作品和表演展示。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設計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和孝順父母的高尚品德。
五、評價激勵是保障
學校應該對每個社團都建立一定的評價體系和考核規則。對社團進行嚴格管理,才是社團穩定發展的前提。無規矩,不成方圓。對每個社團的教師實行考核制度。每個社團評選出社團負責人,主要負責社團的管理、一些大小事務。負責對本社團教師和學生進行考勤。最后,每個學期中和學期末都要進行匯總和評比。在社團中表現優秀的學生都可以獲得獎勵。指導教師也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只有進行合理、有效的評價,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的教學動力,也能更好地促使社團穩步發展。
注:此文章是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