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峒瑜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職業素養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重使用輕培養、重形式輕效果等問題,提出以職業素養為導向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并論述具體的培養策略:“社會化”培養,搭建良好的實踐環境和平臺;“同齡化”培養,重視朋輩輔導,打造良好的“傳幫帶”隊伍;“個性化”培養,給予學生干部發揮的舞臺;“主動化”培養,激發學生干部的自我學習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干部? 職業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091-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它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職業道德、技能、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現代職業人。”高職院校學生干部是高職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代表,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職業素養的培養,發揮他們在高職學生中的榜樣、示范與督導作用,有利于促進全體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一般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職業技能等方面的內容。其中,職業技能屬于顯性職業素養,而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屬于隱性職業素養。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而言,顯性職業素養固然重要,但隱性職業素養的教育是更為困難且更易被忽略的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干部的職業素養培養應以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以隱性職業素養為重點。
一、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職業素養培養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職院校定位于“職業”二字,高職學生應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這是高職畢業生就業的基礎條件。但從企業的用人角度來說,除了技能外,他們更重視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活力和動力,即隱性職業素養的潛力。職業道德規范職業意識、職業意識引導職業行為;良好的職業行為反過來促進職業技能的進一步提升。就高職院校學生干部的身份而言,他們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協助承擔了較多的學生管理及日常事務工作,比普通學生更容易獲得較多顯性職業素養方面的鍛煉,但在隱性職業素養培養方面,則較為缺失。這種缺失表現為高職院校缺乏可操作性的隱性職業素養教育體制,對學生干部的職業素養培養目標不明確。
(一)職業素養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顯性輕隱性。當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能夠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在人才培養知識體系當中增加職業素養的內容,包括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行為要求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場地、時長、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對于職業道德、職業意識等方面的教育比較理論化,往往還是側重于職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此外,對于隱性職業素養的評價標準比較抽象,例如對于團隊合作、敬業精神等職業態度的評價很難具體化,導致職業素養教育無法落到實處。
(二)對學生干部重使用輕培養,重結果輕過程。學生干部是老師的得力助手,在高職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時間為三年,但根據“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排除了半年或一年的頂崗實習時間后,他們的在校時間縮短為兩年,最長兩年半。因此,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學生干部的培養方面存在難題:在校時間短、培養周期短,導致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現象。而且由于學生管理事務繁多勞累,輔導員在帶領學生干部開展活動時往往分身乏術,只能比較關注工作結果,而忽略了在工作過程中對學生干部進行培養,對學生干部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導。這也導致學生干部處于被動地位,得不到真正的鍛煉,無法有效發揮榜樣和引領作用。
(三)職業素養培養目標不明確,重形式輕效果。職業素養是關系到學生一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的關鍵問題,也關系到學校的就業質量和長遠發展,因此對于高職學生干部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貫穿于學校的人才培養全過程,且應有可操作性的職業素養教育機制。但目前對學生干部的培養流于形式,比如職業道德教育,以集中授課理論講授為主,內容“高大上”,學生干部聽完如“水過鴨背”;再如到企業參觀實踐,大多也是走個過場,沒有深入的接觸和學習,這種脫離實際的灌輸式教育和任務式教學,必然無法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職業素養培養的思考
(一)關于培養對象的思考。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大多是“90后”,少部分是“00后”。他們的主要特點是個性鮮明、喜歡接受新事物、自尊心強、抗壓能力差、思維活躍、創新思維能力強。第一,“90后”普遍為獨生子女,深受家里寵愛,由此養成他們自尊心強、抗挫折能力低的個性,更為關注自身感受,與人合作的能力較為缺乏。第二,由于時代的發展和變化,“90后”的生活環境相對更為優越,接收信息的途徑和信息量更多,其思想理念更為開放。這也使得他們個性鮮明,追求平等,不喜歡因循守舊。根據培養對象的這些特點,我們應因勢利導,與時俱進,采用創新的方法教育好新一代的“90后”大學生。
(二)關于培養主體的思考。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這說明培養高素質人才不僅僅是高校自身的問題,也是社會各界需共同關注的問題。職業素養的培養主體:一是學校,二是教師(包括專業教師和輔導員),三是企業。學校是頂層設計者,根據企業的需求制定培養方案和教育細則;教師是培養的具體實施者和執行者,根據學校制定的方案準則與培養對象密切接觸;企業作為人才的最終接收方,則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參與者,根據自身需要提供人才培養的有利條件,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量身定做”的教育,以達到最終“共贏”的目的。
(三)關于影響因素的思考。首先,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在校時間短,導致其受培養時間短,較難實施系統而長期的培養機制,從而導致學生干部隊伍的質量不一,素質良莠不齊。其次,由于培養和管理不到位,干部隊伍的質量差別使得一些負面思想影響較深。在學生干部群體中,容易有一些不良思想傳承至下一屆干部,如偷奸耍滑、不勞而獲、消極怠工等。這也是影響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職業素養提升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以職業素養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培養策略
以職業素養為導向的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培養,應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根據企業的用人需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能力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一)“社會化”培養,搭建良好的實踐環境和平臺。具體如下:
1.與校外企業合作,創設“社會化”培養平臺。高職院校學生干部職業素養的養成離不開實踐學習。實踐環境應以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為背景,為學生干部創設一個良好的實訓實習平臺。同時,學校應鼓勵學生干部參加社會實踐,利用假期深入到企業中去鍛煉,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
2.借助企業文化,使學生干部接受最直接的職業素養訓練。在學生干部隊伍的培養模式中引入企業的管理模式,將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干部隊伍的管理中,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學生干部培養體系,增強學生干部的體驗和感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職業素養的熏陶。
3.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打造“社會化”的師資力量。當前高職院校部分教師來源于應屆畢業生,他們從高校進入高校,理論知識豐富而實踐經驗缺乏,不利于學生干部職業素養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應從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在人才招聘時側重傾向于有企業工作經驗的人才。作為專業教師,來自企業的他們可以幫助學生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信息,將專業教學與職業素養培養結合起來。作為學生輔導員,豐富的企業工作經驗將有助于他們在學生的職業行為、職業意識方面作出正確引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此外,還應抓好頂層設計,制定相應的師資培訓制度,安排教師隊伍參加培訓學習、考取資格證書、到企業掛職鍛煉等,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師資隊伍的“社會化”水平,從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更好地對學生實施職業素養的教育。
(二)“同齡化”培養,重視朋輩輔導,打造良好的“傳幫帶”隊伍。就高職院校學生相對較短的在校時間而言,朋輩輔導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輔助培養力量。朋輩輔導的主體是高年級當中思想覺悟較高、具備優秀職業能力和豐富工作經驗的學長學姐,他們和學生干部年齡相當,擁有相近的價值觀念和相似的成長環境,通過他們來對高職院校學生干部進行“傳幫帶”,既可以提升學生干部職業素養培養的有效性,又可以促使學生干部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模式,促進學生干部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個性化”培養,給予學生干部發揮的舞臺。教育要以人為本,尊重教育對象的特性,實行因材施教。根據“90后”學生干部自主性強、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特點,在職業素養教育方面,從每個干部的個性特征出發,為他們搭建各類鍛煉平臺。比如有的學生干部缺乏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有的學生干部在職場禮儀方面比較欠缺,有的學生干部敬業精神不足,等等。這就要求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在對學生干部進行培養時,首先要深入了解干部隊伍每個成員的長處和不足,其次要制定合適的干部培養方案,并在具體工作中一一實施,再次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避免壓迫式和命令式教育,充分發揮“90后”學生干部的自主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干部隊伍的職業素養有所提升,能夠適應未來職場的能力和素質要求。
(四)“主動化”培養,激發學生干部的自我學習能力。學生干部是高校校內外活動的積極組織者和主要參與者,在帶領高職院校學生干部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輔導員首先要端正自身的教育管理態度,要有“主動化”培養意識,既不可事事包辦,亦不可全部推托。如前所述,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培養周期短,自身能力素質亦有所差別,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工作方式方法不恰當、效率低下、效果不理想等問題。此時如果輔導員事事包辦、只讓學生干部做一些輔助性工作,或事事推托、不管不顧,都無法達到理想的培養效果。因此,輔導員應采取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干部進行自我反思,審視自身能力與職業需求的差距,讓學生干部在準職業環境中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通過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使學生干部獲得關于“職場”的體驗,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組織協調與溝通領導能力、競爭服務意識,培養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潛力。高職院校學生干部只有領悟到職業素養對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具備自我成長意識,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提升自身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劉志忠.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芻議[J].教育與職業,2011(14)
[2]劉蘭明.關注職業基本素養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國高等教育,2010(19)
[3]符強.雙主體育人模式下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9(1)
[4]孫紅艷.我國職業素養教育:何為、難為、應為[J].當代職業教育,2018(2)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