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彥鶴 王榮
摘要:目的?觀察溫中止瀉貼治療脾虛濕盛型IBS-D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脾虛濕盛型IBS-D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統計臨床癥狀積分后,基礎治療予中藥湯劑內服,治療組患者予針刺治療聯合穴位貼敷(溫中止瀉貼)輔以TDP神燈照射治療,對照組患者予單純針刺治療,療程結束后,統計2組患者治療后的癥狀積分及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患者癥狀積分及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溫中止瀉貼聯合針刺治療脾虛濕盛型IBS-D有顯著療效。
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溫中止瀉貼;穴位貼敷
中圖分類號:R245.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4-0061-02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種反復腹痛,并伴排便異常或排便習慣改變的功能性腸病[1]。在我國,臨床上以腹瀉型(IBS-D)最為多見[2]。對于本病西醫多采用抗炎藥物、益生菌藥物及改善腸道動力類藥物治療,但臨床效果欠佳,且容易產生依賴性。近年來現代醫家通過對本病的辨證論治,并結合種類豐富的中醫治法,在治療本病、改善患者腹痛及腹瀉癥狀上取得了較好的進展,且穴位貼敷療法作為中醫外治法在治療本病上也取得廣泛的應用及認可。本科自擬溫中止瀉貼對脾虛濕盛型IBS-D患者的臨床療效,并觀察患者在本次治療過程中腹瀉、腹痛等臨床癥狀及脾虛濕盛證全身癥狀的改善情況,對不同患者分別使用針刺聯合溫中止瀉加TDP神燈照射治療與單純針刺治療比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期間就診于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肛腸科且符合納入標準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2.77±13.50)歲;平均病程(5.8±4.5)a;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6.63±11.86)歲;平均病程(5.6±4.8)a。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可比性。
1.2?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采用IBS-D的羅馬III診斷標準[3];中醫診斷標準:參照《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診斷標準[1]:主癥:①大便時溏時瀉;②腹痛隱隱。次癥:①勞累或受涼后發作或加重;②神疲倦怠;③食少納呆;④少氣懶言。舌脈: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虛弱。證候確定:主癥兩項加次癥一項以上或主癥一項加次癥兩項以上且舌脈基本符合者。
1.3?納入標準?(1)年齡介于18~70歲之間;(2)符合上述診斷標準;(3)患者自愿接受本次研究。
1.4?排除標準?(1)患者合并有嚴重的其他系統原發性疾病,如嚴重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肝、腎功能不全等病變者,或患有精神類疾病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3)因為藥物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中斷治療者。
1.5?治療方法?(1)基礎治療:所有研究對象予以中藥湯劑100 mL內服(參苓白術散隨癥加減)早、中、晚各一次,水煎服;參芪扶正注射液250 mL靜脈輸液,日1次;(2)針刺組(對照組):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采用平補平瀉法,直刺進針1~1.5寸,得氣后留針30 min,每日1次。取穴:關元、天樞、三陰交、足三里;(3)針刺加貼敷組(治療組):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將溫中止瀉貼(方藥組成:黃芪30 g,白術20 g,白芍30 g,艾葉30 g,吳茱萸10 g,肉桂 20 g,黃連20 g,三七10 g)敷于患者腹部并覆蓋相應穴位,同時輔以TDP神燈照射腹部,照射時間30 min,每日1次。取穴:天樞、大橫、腹結、氣海、關元。
上述治療以2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忌飲酒及刺激性食物,療程結束后觀察并統計癥狀積分及臨床療效,并與治療前作比較。
1.6?觀察指標?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采用癥狀積分法,主癥及次癥各分為4個等級。癥狀計分標準:主癥:腹瀉、腹痛程度、大便性狀、按正常、輕、中、重分別計0、2、4、6分;次癥:神疲倦怠、食少納呆、少氣懶言,按正常、輕、中、重分別計0、1、2、3分;舌質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虛弱,有記1分,無記0分。
1.7?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4]。
1.8?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本次治療2組患者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療效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前,2組患者癥狀評分接近(P>0.05);治療后,2組患者在本次癥狀評分方面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患者的癥狀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根據IBS-D的臨床表現,祖國醫學將其歸屬于“泄瀉”“腹痛”等范疇[1]。患者常常為反復發作的腹痛及腹瀉癥狀所困擾,進一步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而中醫特色療法,既通過不同治法有效治療本病,又在辨證論治指導下對癥治療。《理瀹駢文》載:治在外則無禁制,無窒礙,無牽掣,無黏滯[5]。本次研究采用傳統穴位貼敷療法,在治法上采用健脾止瀉,溫中止痛之法。脾胃之病,病位在中焦,故貼敷部位位于腹部,溫中止瀉貼的藥物中黃芪補中益氣,白術健脾利濕,白芍緩急止痛,三七活血止血,黃連清熱利濕止瀉,艾葉、吳茱萸、肉桂溫陽化氣,諸藥合用,既可補脾益氣,燥濕止瀉,又能溫陽止痛,在穴位刺激與外用藥物雙重作用下,達到溫中止瀉之功效。而在選穴方面:天樞為大腸之募穴,可有效調節腸道功能,且有緩急止痛之功效,是中醫治療腹痛、腹瀉癥狀最為常用且有效的穴位;大橫、腹結兩穴均位于足太陰脾經,能有效緩解脾胃失司所致的消化類癥狀;氣海、關元為任脈經穴,可補益中氣不足所致的氣虛癥狀,還能溝通上下氣機,進一步調節脾的升清降濁功能,且關元為小腸募穴,亦能調節腸道、疏中焦之漚。足三里是足陽明經合穴,有健脾化濕、調節腸道功能和治療泄瀉的作用;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交會之處常用于治療腹痛、腹瀉諸證。
經過本次研究,針刺聯合穴位貼敷(溫中止瀉貼)治療臨床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治療;而在緩解患者癥狀方面,通過本次癥狀積分可知,穴位貼敷與針刺均具有緩解脾虛濕阻型IBS-D患者腹痛、腹瀉、脾虛濕盛方面癥狀的功效,而且穴位貼敷聯合針刺治療在緩解癥狀方面優于單純針刺治療。
參考文獻:
[1]張聲生,李乾構,魏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診療共識意見[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7):105-108.
[2]姚欣,楊云生,趙卡冰,等.羅馬III標準研究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特點及亞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5):563-566.
[3]Grundmann O,Yoon S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epidem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an update for health-care practitioners[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4):691.
[4]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139-143.
[5]吳尚先.理瀹駢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