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93-01
引言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探索分析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幫助學生掌握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但從當前小學生數學學習情況來看,學生普遍對數學存在畏難心理,缺乏數學學習的興趣,不會主動思考數學問題,因而成績并不理想。為了提高學生數學水平,不少教育界專家學者以及小學數學教師開始積極探索以問題為中心的高效教學方法。實踐證明,應用問題教學法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可有效提升學生興趣度,并能夠使學生的問題能力以及知識理解能力得到發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在實際教學中應用問題教學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能力,為學生數學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筆者以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例,簡單討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問能力。
一、案例背景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雖然多數學生能掌握基本的計算方法,但是依舊會因為不仔細檢查而導致錯題。而且,學生普遍不會因為計算方面出現錯誤而提出問題。因此,筆者選擇蘇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混合運算》P34~P35作為本次論文的案例,并根據新課標的要求,設計制定了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讓學生初步理解綜合算式的含義,了解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可以列綜合算式解答,并對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有初步的把握;了解遞等式的書寫格式,能按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出混合算式的得數,能列綜合算式解答兩步計算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按照運算順序進行混合運算,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讓學生經歷對比、推理總結出混合運算的特點。
(3)情感與價值:通過一些式題的比較計算,初步建立學生對混合計算的認識,從而形成計算前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同時,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學生類比遷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此外,筆者也確定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即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的混合運算的順序,并進行正確的計算(重點);通過技能的生成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難點)。同時,選擇多媒體設備作為教具。
二、教學片斷
1.以舊導新。
師:數學學習離不開數字,離不開計算,那么,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哪幾種運算方法呢?
生:加法、減法、乘法,還有除法。
師:回答的很好。誰能告訴我,當算式里只有加法、減法或者只有乘法、除法時要怎么計算呢?
生:按順序從左到右計算。
師: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該怎么計算呢?
生:不知道。
師:那你們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師:好,既然你們想知道的話,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種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計算方法。
2.案例講解。
師:同學們,明天文具店開張了,小軍和小晴一起去買學習用品,看他們都買了什么?
課件出示教材P34例1貨架圖。同時,指明學生讀貨架上物品的單價。
師:現在啊,小軍買了3本筆記本和1個書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錢?請同學們幫小軍算一算,他該花多少錢。
課件出示教材P34例1問題(1)。
師:誰能告訴我,要先算什么?是怎么算的?要如何列式呢?
隨機選擇學生回答,并請學生將算式寫在黑板上。
生:先算3本筆記本的價錢,再用結果加上書包的價錢,就是總共花的錢。(列式:5x3=15(元),15+20=35(元))
師:同學們,看他做的對不對?
生:對。
師:好。掌聲鼓勵!那么,這位同學,你能根據你寫的分布算式列出綜合算式嗎?
生:能。(列式:5x3+20=35)
師:好,請坐。我們一起來觀察這個算式,和以前學過的混合運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有乘法,還有加法,加法和乘法是一起出現的。
師:根據剛才的算式,你們知道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了嗎?
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師:那你們知道怎么列算式了嗎?
生:……
師:用脫式計算兩步試題時,要先在原題下面的左邊寫“=”,再在“=”后面寫第一步運算的結果,沒能參加的部分要照抄下來,接著對齊上面的“=”,并在“=”后面寫第二步運算的結果(黑板進行書寫示范)。這樣的寫法就叫做“遞等式”,我們在列算式的時候就要按照這樣寫,明白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那么現在我們開始進行課堂練習了,現在拿出你的練習本,寫一寫這些算式的脫式計算,并試著算一算,算完之后和同桌對一下,看你們兩的結果是不是一樣的。
出示50x7+40、40x2+56、32x3+45。為有效節省課堂時間,在學生計算完成后僅以其中一題再次進行書寫示范,以加深學生對遞等式書寫格式的印象,并公布其余兩題的計算結果。
師:好,經過剛才的練習,想必同學們已經學到了一點這種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的混合計算的方法了。那么,我們再來看小軍和小晴,小晴買了兩盒水彩筆,付了50元,售貨員阿姨應該給小紅找多少錢呢?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
出示問題(2),要求學生進行討論,并隨機選擇學生列算式,將其寫在黑板上。
生:50-18x2。
師:同學們,他寫的對不對?
生:對。
師:我們來觀察一下這道算式,你們能不能說一說這道題和上一道題有什么不一樣?
生:加法變成減法了,它跑到乘法前邊去了。
師:很好,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那么,同學們能不能說一說我們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師:很好,看來你們已經學會舉一反三了。現在開始計算這道算式。(隨機選擇學生進行板演)
生: 50-18x2
=50-36
=14
師:這位同學做的對不對?和你做的一樣嗎?
生:對。一樣。
師:好,我們來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出示5x3+20=35、50-18x2=14。
生:有乘法的時候,先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和減法。
師:很好,你們說的很對。但是,這是有前提條件的,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有乘法的時候,不管乘法在前還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和減法。有括號的算式的計算方法,我們以后再學,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看一看書上關于由括號的算式的計算方法。
3.反饋完善。
師:接下來,我們就來做一些練習,讓老師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掌握所學的知識了,好不好?
生:好!
要求學生打開課本,獨立完成P35頁(1)、(2)題。同時,進行巡視,檢查學生的列式情況,并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與幫助。
師:我看了一下同學們列的算式,基本上都正確。如果同學們的字寫得好看一點就更完美了。好了,今天的課到此結束,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三、教學思考
不少教師都有課堂時間不夠用的困惑,因此,恨不得在課堂上就讓學生掌握所有知識,這就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反而有所下降。筆者認為,教師只要將問題與課堂進行充分融合,并在課堂中穿插一些基礎練習,同時,給予學生參與課堂實踐的機會,以積極的語言鼓勵學生,并在課后留有一定的懸念,使學生保持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學生就能夠逐漸養成數學學習的好習慣,從而主動學習數學。但需要教師注意的是,要始終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圍繞問題開展課堂教學,多提問學生為什么,以發散學生的問題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