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人才。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時代呼喚的是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創新型人才。實踐創新能力是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教育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為語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寫作教學。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重要。學生作文如養成了創新習慣、強化了創新意識,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創新能力,為學生日后成長為開拓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現就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以及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作簡要淺析,從而,探索創新作文教學的新路。
【關鍵詞】初中作文教學;創新能力;培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195-01
一、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
初中作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用口頭說心頭,用筆頭寫口頭的能力。“就是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這里強調的是我口、我手、我心,是“我”,是學生自己的真情實感。而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卻對作文缺乏興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這不是正常的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習以為常的陳舊落后的教學觀念、封閉僵化的教學體系作出反思,并在此基礎上探討改革初中作文教學的對策。研究發現,現階段初中作文教學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重目標,輕交流、溝通。
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少努力去創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對話”的情景,學生作文根本不知道是寫給誰看的,難以產生那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直接交流時的愉悅感和表達沖動。而缺乏這種內在的情感和需要的驅動,作文成了強制性訓練。作文的教與學往往是為了謀求考試中的高分,學生差點就成了改卷老師的“奴隸”,學生每做一次作文便經受一遍痛苦的折磨。此外,教師也忽略了與學生情感的溝通。教師沒有把作文看成是師生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渠道,沒有傾聽學生真情實感的誠意和愿望。結果導致學生有話不想對老師講。在教學中,教師也不重視調查學情,作文教學“目中無人”。很多教師沒作過學情調查和預測,不知道學生的情況,于是作文指導便成了盲人瞎馬。命題脫離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概念化,成人化,題目觸及不到孩子的心里,自然難以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激發他們的情感,誘發他們表達的欲望。
二、作文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是關鍵。教師教育思想的轉變,觀念的更新是培養學生作文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基礎。所以,創新作文教學對教師的思想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人認為,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1.激發興趣,點燃創新火花。
人盡皆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只有強烈而持久的學習興趣才能驅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恒久的學習興趣更是提高教學效益的前提。學生只有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寫作的熱情和創新精神。所以,培養學生對寫作訓練有濃厚的興趣才是作文創新教學的最大成功。
2.以隨筆形式寫生活,增強寫作的興趣和信心。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就是寫作之源。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細致入微地觀察生活,而且讓他們把生活中自己認為最有意義,自己最喜歡的事情記下來。但若要求他們天天寫日記,相信很多學生會缺乏恒心。若只是以隨筆形式剪切生活片段,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使其增強寫作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喚起學生對寫作的激情。具體可以方法如下:
首先,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可以從剛開始記人敘事寫景(如:可以記生活中親身經歷的趣事、有意義之事、煩惱之事,也可以把電視電影中的感人事記下來。)逐步過渡到為敘議結合,在記事的同時也記下自己在其中的真實情感。
其次,生活隨筆與課文學習相結合。課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細致的人物刻畫、精辟的人生感悟,都能觸動學生的思緒,教師要鼓勵他們及時記下心中一得。這樣,不僅有助于進一步加深課文的理解,同時能夠培養學生仿寫、思考感悟能力。比如在學習了《童趣》、《濟南的冬天》等文章后,我都可以安排相應的片段寫作訓練,如學生寫的《我的童年趣事》、《我的家鄉》等等,都是課文有效延伸。
第三,日記和大作文相結合。做生活的有心人,多觀察思考,堅持寫隨筆,不斷積累素材,最終目的還是要服務于大作文寫作。故而在指導隨筆的時候教師應顧及到階段大作文的訓練內容,為作文寫作先做好鋪墊。如在寫大作文《我生活在幸福之中》之前,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回憶親情的日記,寫下令自己感動的親情片段,學生就沒有陌生感,覺得好寫,甚至還有了取舍素材的余地。
3.啟發學生自改作文,體驗寫作的樂趣。
每次作文前,教師都比較重視指導,之后,認真批改,在課堂上就作文出現的一些共性問題作評析。這是作文教學的一般模式。其實,這樣還不夠,對一部份學生還要作評析后再指導,教師應該啟發他們自己修改作文,使其提高作文興趣和積極性。
修改作文有重要意義,前人說:“①文章不厭百回改。”“善寫不如善改”。“文章是改出來的”。這些話十分有道理。《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曹雪芹曾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就是有口皆碑的范例。然而不少學生都不重視修改,教師應該向學生指出修改文章的重要作用,使學生養成自改的習慣。
4.運用情境教學,訓練發散思維。
為發克服作文千篇一律的弊病,必須加強學生創造性想象能力的訓練。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作文教學的目的來創造活動,進行情境教學。并引導學生用眼觀察,用心感受豐富多彩的寫作情境,從而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創新文章來。那么,思維訓練在情景作文教學中應如何進行呢?
(1)通過實踐活動創設情境。
青少年都喜歡活動,野外活動尤是。若將“活動”與”寫作結合起來,學生寫起來文章自然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因此,我們應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加一些貼近自然,貼近社會,貼進生活的活動。如可組織學生結伴來一次“探訪大自然之旅”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春游或秋游,親近大自然,更可試圖像初中課文《山中訪友》的作者那樣,讓景物像人一活起來,同客觀存在展開心靈的對話,試著結交幾個自然界的“朋友”。游玩結束后,以“我有一個‘朋友”為題作文。學生在繽紛的大自然中得到發親身感受,文章寫起來更生色,更有創意了。
(2)利用表演活動體驗情境。
運用“角色表演法”讓學生扮演寫作題材中的人物,通過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舉止,栩栩如生地創演或重演事情經過,讓扮演者親自體驗事件中的人和事,讓觀看者素眼目睹事件的全過程,從而大家都能在寫作中形象生動地反映出所見所聞所感,寫出真切感人的文章來。如學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后,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情節,把它改編成短劇在班上表演。表演者和欣賞者都入情入境,體察細微。然后,以《再進桃花源》為題作文,收效將甚佳。
5.展開想象,挖掘創新潛能。
愛因斯坦說過:“②想象是青少年的天性,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發展他們的想象力。想象作文是指學生受到感知材料的刺激后,對感知的表象和記憶中的表象進行加工,從而獲得豐富的事物形象材料所進行的富有創造性的作文。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呢?我認為有以下途徑:
(1)進行故事接龍。結合課本綜合活動,集體創作故事。班上準備一個本子,以“我在月球上的一天”為題,全班同學輪流寫一段話。
(2)結合課文中的片段進行擴展性想象訓練。語文教材文質兼美,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最好材料,教師要善于挖掘、利用潛在的讀寫訓練點。此舉是讓學生根據原文的某一段或某一點,在體會原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展開想象,從而使不具體變為具體,無聲變為有聲,形象更具體,更色彩鮮明。如:要求學生刻畫阿長得知魯迅特意為自己而《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的欣喜神情和描述其激動之言。
(3)進行純想象作文訓練。初中學生想象作文訓練的主體,是青少年把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在現實的基礎上通過合乎情理的想象表現出來,或者憑著自身對科學知識、規律的了解,加以大膽奇特的想象虛構出來的。如:《假如我是……》、《三十年后的我》、《我登上月球以后》等,這類作文對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要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中求異,關鍵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思維入手,善于從不同的角度提煉觀點,為他們提供適當的訓練課題,在反思、求真和感悟中磨礪思想的鋒刃,撞擊出真理的火花,奔涌出情感的激流。
注:
①賀鴻鳳/李賀(主編):《學生名句詞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08頁.
②(美)愛麗絲·克拉普萊斯/譯者: 邱俊:《一路投奔奇跡-愛因斯坦的生命和他的宇宙》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7月,第1版,第12頁.
參考文獻
[1]王俊英/桑海燕(主編).《創新教育叢書——現代教育技術與中小學學科教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年5月,第2版,第66頁.
[2]林崇德主編.《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開明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43頁.
[3]韋志成主編.《語文教學情景記》,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89頁.
[4]劉國正主編.《葉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第114頁.
[5]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95頁.
[6]藺云秋.http://www.xabqedu.cn,《淺談初中作文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