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璟
摘要:《努倫丁·阿里和艾尼西·張麗絲的故事》是《一千零一夜》中一個較為短小的故事。這個故事初讀是不太好理解的,通過對文本的細致閱讀和小范圍的《一千零一夜》同類人物、故事比較,我們可以分析出張麗絲、努倫丁兩個主要人物的形象特點,并對該作品的敘事結構有一定認識。
關鍵詞:《一千零一夜》;《張麗絲的故事》;人物形象;敘事
《努倫丁·阿里和艾尼西·張麗絲的故事》在情節上有一定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兩位主人公的經歷跌宕起伏,可稱“奇遇”。隨著巴士拉、巴格達兩地間場景的轉換,人物之間發生著“偶然”的意外事件;但這些事件的發生,卻也有著“必然”的性格和情節動因。對主要人物進行分析來了解行動背后的邏輯、分析文章的敘事結構,是有必要的。
一、人物形象
《張麗絲的故事》中,主人公為努倫丁·阿里和艾尼西·張麗絲,他們的行動及其背后的邏輯值得我們仔細探究。
(一)幫助型人物與努倫丁
男主人公的優點的確難以被捕捉。這個性格暴躁、揮霍無度、單純輕信的人物似乎只有外貌出眾這一個優點。但是他的結局是十分好的,這與他的優點和一眾幫助型人物分不開。
因為外貌,他被憤怒的老園丁破例收留,得以在逃至異鄉的夜晚獲得溫暖和快樂。在母親的幫助下,他逃脫了“被父親打死”的命運;在張麗絲的幫助下,他抓住了獲得生存所資的一點希望;在集市商人的幫助下,他戰勝了可惡的薩威,卻又因為自己的莽撞壞了事;有了父親舊親信的告密,他及時逃出了巴士拉,免去了牢獄之災;在哈里發的幫助下,他獲得了國王之位;在陽奉陰違的獄卒們的幫助下,他不至于凄慘地死在大牢中;在父親遺威的幫助下,他收到了人民的愛戴;在張爾藩的幫助下,他成功被解救。
很難想象沒有這些人的幫助,努倫丁會不會一早就接受“倒霉蛋”的命運,也大概不會有最后大團圓的結局。隨著情節的發展和故事的推進,努倫丁的性格似乎沒什么重大的發展,從始至終他都只是個“幸運”的人。
(二)張麗絲
1.人物形象——完美的女神
該人物尚未登場時,國王描述出了理想女性的形象:她不但要“面貌生得非常漂亮”、“體態長得格外窈窕”,而且還要“性格十分溫和文雅”,這個秀外慧中、十全十美的輪廓勾畫使讀者期待女主人公的出現。之后張麗絲第一次出場,對她的正面描寫是外貌美麗、言談清晰、精通多門技藝和知識。故事夸張地寫道:“她精通語法、修辭、經注、法學原理、教律、醫術、測量等學問”,簡直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這樣的女子與其說是人間尤物,不如說是天上女神。
對張麗絲在快樂園歡會時行為的敘述,體現了她近乎魔力的才華。但即使這樣一個女子,離“完美”好像還差一些德行——畢竟國王山魯亞爾就是被美貌卻淫蕩的女性傷害蒙蔽了。作者在故事后半部分又賦予了張麗絲高尚的品德:深情、忠貞。在故事即將結束的時候,數不清第幾次被隨意棄置的張麗絲哭著跪倒在了哈里發面前,她傾訴著思念和擔憂,最終成功使哈里發派遣宰相尋到了被關押的男主人公努倫丁。她從未背叛、也從未出格,一直為愛不停地奉獻著。
2.情節推動——危機與幫助
故事開始不久,張麗絲“出言不慎”,冒犯了宰相哈高脾氣暴躁的兒子努倫丁。這一重要的行為制造了矛盾,使宰相不得不放棄將她獻給國王的打算。兩人打與被打這一戲劇性的場景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使之后的故事得以開展。
張麗絲也是一個“幫助”型的人物。她為了幫助無所事事、揮霍無度的努倫丁繼續度日,甚至主動提出了賣掉自己的請求;最后一刻也是由于她哭泣吸引了哈里發的注意,使被關押許久的努倫丁得以獲救。
她是無私的。她的幫助行為使男主人公有脫離陷境的可能,即使這樣的代價是犧牲自己。張麗絲不僅是一個形象完美的、錦上添花的人物,更是一個雪中送炭的情節推動者。
3.從張麗絲看本作的女性觀——順從即美德
在關于《一千零一夜》的大部分敘事分析中,其最初的框架結構是不容被忽視的。受到背叛的殘暴國王山魯亞爾不停地傷害和屠殺女性,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以故事吸引他、使他因被吊足了胃口不忍殺掉她。最終,國王被感動、停止了暴行,二人也得以白首偕老。山魯佐德是智慧的,她以女性的視角講述這些故事,讓我們不得不特別關照每個故事中女性的命運。
從張麗絲的經歷來看,她作為一個女奴,一開始就被波斯人培養出賣;之后努倫丁雖嘴上說著不舍,卻還是將她帶到集市售賣,以獲得錢財供自己生活;之后在快樂園,她又被輕易地送給“漁夫”;之后,指著安拉起誓說看中張麗絲的哈里發竟問她“你是誰”。她無數次被隨意棄置、被傷害、被遺忘,即使努倫丁假惺惺地吟唱著不舍的歌謠,也還是一次次將她拋棄。在故事的結局,“從此努倫丁和張麗絲過恩愛幸福的生活,直至白發千古”,但這樣的結局,還是難掩她之前的經歷帶給我們的傷感。
通過閱讀對《一千零一夜》中女性形象進行分類、分析的文章,可以看到結局最好的女性往往就是忠貞、順從的那些。國王、哈高、哈里發選擇的完美女性,也就是整個文化背景下最大多數的理想選擇。作為在宗教教條下誕生的完美形象,張麗絲更像是一個符號,她的完美中,順從不可或缺。“從敘事與審美意識形態本質的角度看,敘事內容中任何敘事都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解釋,必然帶有時代、民族等的意識形態印記。”或許在那個時代,“順從”才是最大的美德,是取得圓滿結局必備的品質。
二、敘事分析
總體來看,《張麗絲的故事》篇幅短小、主線明確,男主人公的“好運”和女主人公的“順從”共同促成了他們美好的結局:白發千古。這篇故事并不缺乏豐富的情節,但似乎不太“生動”,究其原因,可能因為人物塑造扁平、較為生硬:每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夠全面;敘事過程中,性格的變化也不明顯。因此整個故事像把一些扁平的紙片人隨手拈來、拼湊而成,以達到教化的目的。比如,故事的最后努倫丁表現出了寬容,并且告誡仇人要“守本分”,在他這種行為的背后,我們并不能在之前的故事內容中找到與之相對應的細節,來說明他的性格如此變化的可能性,這就使得人物行為顯得生硬、難于理解。
另外,故事完全按照順序敘述;角度以全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敘述和描寫并重。故事中的描寫有的地方周詳,比如張麗絲被打后哈高的反應、快樂園中極盡奢華精致的陳設;有的地方則一筆帶過,比如馬詩倫最后殺掉反面人物薩威,作者只寫了“手起刀落”一句。人物心理描寫主要通過吟詩歌頌來體現,詩歌多用修辭、感情飽滿。但是由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缺陷,這些描寫顯得助力不大,甚至努倫丁歌中吟唱深情、現實中卻將張麗絲隨意送給“漁夫”,這時的描寫與人物行為產生了矛盾。
總之,《努倫丁·阿里和艾尼西·張麗絲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的問題在于人物塑造,人物的形象和經歷難以直接或抽象地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對應,使我們感同身受、認同其中的邏輯。敘事背后的觀念轉化為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文本時有些粗糙簡單,這就使故事“教化”或者“娛樂”的效果都打了折扣。
參考文獻:
[1]一千零一夜[M].人民文學出版社,納訓譯,1983.
[2]陸培勇.從《一千零一夜》看中世紀阿拉伯社會主流價值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3]徐曙玉.論《一千零一夜》中的女性形象——兼論中古阿拉伯婦女的社會地位[J].青島教育學院學報,2000(01):31-35.
[4]徐嫻.《一千零一夜》的連環穿插式結構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