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先吉
【摘 要】要提高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教學情境進行理想的創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方法進行必要引導 、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需要對多樣算法進行比較和優化。
【關鍵詞】有效;數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213-01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煦的春風吹進小學數學課堂,使教學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但是,在課堂改革的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流于形式的情景創設,毫無目標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簡單低效的模糊評價,膚淺泛濫的算法多樣化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便成為我們教師急需解決的課題。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那么怎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教學情境進行理想的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情境對兒童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進而促使其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態。因此,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這一心理特征,創設與學生生活經驗及所要探究的知識密切聯系的情境,增強他們參與探究活動的激情,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學習“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時,教師首先提出:今天是我們班李明同學的生日,老師在商店里看到有一些漂亮的氣球(同時出示三種氣球,每種氣球下面標有:8角一個,5角一個,1元2角一個),我想買兩個氣球,代表全班同學送給李明同學,祝他生日快樂。但是我要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見,買哪兩個呢?要多少錢?請同學們商量一下。在這里教師并沒有增添所謂“生活的故事情節”,而是借助學生身邊最感興趣的事例創設情境,學生對這件事情在較強的探究愿望,能激發他們更強烈的探究激情。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情境狹義地理解為“故事”、“一些游戲的操作活動”。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都是很好的創設理想情境的素材,創設情境的目的是要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激情,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活動的實效性。
二、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學生的探究方法進行必要引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師在課堂上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運用這些方式去學習和交流,這些理念對比以前的滿堂灌教學無疑是有進步的,而且這些學習方式的有效運用的確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在學生具備這這些能力之前,教師應該抓住合適的機會通過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強硬地打著開放教學的牌子,要求學生在沒有任何引導、暗示的情況下進行自由探索。例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時,在探索之前教師可以在方法上進行引導,讓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樣學生就有法可依,并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教師在探索中可以引導,“如果有什么發現就先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注意把方法和結果說清楚。”這樣引導能促進學生邊操作邊思考,逐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同時為后面的交流作好準備,確保交流的有效進行和深入。在探索之后,引導學生在交流中言之有理、有據,提升數學思考水平。
三、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
教學評價是始終貫穿于教學活動中的教學行為,對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我們經常會聽到頻繁的“你真棒”、“你真行”的贊許聲,甚至當學生出現錯誤時,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而回避問題的實質,出現了一種“模糊評價”現象,這樣做的后果不僅不會對學生的學習活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學活動中我們既要注重評價的激勵功能,又要注重評價導向功能作用的發揮。所謂導向功能,就是在評價學生時,要指出他“好”在哪里?或問題出在哪里?使評價成為一種教學資源,引領學生的學習活動朝著有益的方向發展。例如學習“11—20各數認識”時,教師出示“小朋友過馬路”的情境圖,指出:同學們從圖中都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有小朋友、小汽車、小樹……。這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有8輛小汽車。這時教師因勢利導,這樣評價這個學生:這位同學能用數字表達自己的想法,把話說得更明白了,真好,但要數仔細,是8輛嗎?(其實是9輛)。在這里教師的評價較好地體現了導向作用,不僅肯定了這個學生回答得好的地方是用數字進行表達,體現了數學的作用,并向其他學生暗示了“用數字表達得更清楚”這樣一種數學意識。
四、有效的課堂教學需要對多樣算法進行比較和優化
葉瀾教授說:“沒有聚焦的發散是沒有價值的,聚焦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因此教師應正確理解算法多樣化的內涵,從而進行有效地教學,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例如學習“兩位數減整十數”時,課堂上,教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列出算式45-30,接著讓學生分組討論,看有哪些不同的計算方法,教師巡視指導。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出現了多樣的算法,①可以擺小棒來計算;②在計數器上撥算珠來計算;③想30+(15)=45,所以45-30=15;④把45分成40和5,40-30=10 10+5=15;⑤用堅式計算;⑥把45分成30和15,30-30=0 ?0+15=15;⑦把30分成15和15,45-15=30 30-15=15……然后教師讓不同解法的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的思路,并對各種算法一律加以稱贊,最后教師總結說:“今后計算類似題目,大家可以使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分析上面這位教師的教學,他精心引導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得出多種解法,但真正具有代表性和我們需要的方法卻沒得到優化。由此來看,我們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和合作意識這一角度出發,在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于學生有價值的思考就一定要保護,要引導他們在交流中進行比較、評判、優化,從而選擇合理方法。
總之,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落實新的教學理論,不能忽視“教學有效性”的問題,我們只有辨證地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肖成全.有效教學[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林培英.課堂決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宋秋前.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4]《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