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招娣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全球“漢語熱”不斷升溫的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下所碰到的問題與挑戰,需要我們積極應對,也需要一些思路,本文從“互聯網+”涵義、國際漢語教師在互聯網+下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一些促進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的舉措,促進漢語國際教育事業長足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漢語國際教育
近些年互聯網、云計算、移動通訊、大數的整體突破,快速發展的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正給教育帶來全新景觀,勾畫出未來教育的基本框架,展現出未來教育的無限魅力。漢語國際教育作為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也應該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緊跟時代步伐,敢于面對國際漢語教師在互聯網時代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勇于創新,敢于突破,從而促進漢語國際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互聯網+”的內涵
(一)“互聯網+”的概念
這一概念首次由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2012年11月提出。2014年11月李克強也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工具。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2015年12月20-21日,第二屆互聯網+學校教育高峰論壇在桂林盛大召開,這些會議的召開都說明,“互聯網+”概念已慢慢深入人心。
“互聯網+”是創新2.0下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互聯網形態演進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已經上升為了國家戰略。它是指互聯網與各類傳統行業的融合,但卻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指計算機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最終形成一種新的行業形態。[1]
(二)“互聯網+”的六大特征[1]
1.跨界融合。“+”就表示跨界,變革,開放,重塑融合。創新需要跨界,需要融合協同,從而創造出群體智慧,實現真正創新。
2.創新驅動。中國經濟由粗放驅動增長方式轉為創新驅動增長,這符合互聯網特質,是用互聯網思維求變、自我革命、革新,從而發揮出創新的力量。
3.重塑結構。全球化、信息革命、互聯網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引起很大不同。
4.尊重人性。互聯網力量強大的根本是對人性的最大限度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
5.開放生態。我們推進互聯網+,一個重要的方向是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這就要求開放,而生態本身就是開放的。
6.連接一切。打破層次,連接差異,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三)“互聯網+”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始終不遺余力地推進教育信息化,并強調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因此我們要通過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擁抱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把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2.供給可選擇的教育
我們要深化教育領域內供給側改革,提供多種資源、多種渠道和多種模式的教育,提供良好的選擇機制,不斷提高適合教育的水平。
3.轉變教師角色
教師工作內容將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聚焦于更復雜、更富于情感性、更富有創造性和藝術性、更具互動性的“人”的教育活動。
4.創新教育管理
互聯網思維的幾個重要特征:一切皆可聯系,人人都是中心,數據是最重要的資源,共享才能共贏。這些特點都使得統一性、標準化、以教定學的現代教育制度受到了挑戰。
二、“互聯網+”時代下的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一)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定義
因2003年教育部師范教育出版全國教師教育通識教材《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將“教師專業發展”界定為“教師個體專業不斷發展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成為一個成熟的專業人員,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與探究歷程來拓展其專業內涵,提高專業水平,從而達到專業成熟地境界。”[2]以此為理念,我們提出漢語國際教師專業發展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關注人的發展,以教師為中心。第二,培養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第三,教師是一個具有自主性的“反思實踐者”,即能夠主動對自己的價值和與他人的協作實踐關系不斷進行反思和再評價的人。
(二)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
2012年國家漢辦組織研制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對從事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的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描述,《標準》中模塊4“教學方法”包括“漢語教學法”、“測試與評估”、“課程、大綱、教材與教輔材料”和“現代教育技術與運用”四個標準。這一模塊明確要求教師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法知識,以及要有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設備的能力。下表是對專職教師對現代教育技術掌握情況的統計分析表。這里的對現代技術的運用情況(指ppt、幻燈片、網絡等),對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很熟悉”的教師有1148位(50.4%),運用“較為熟練”的有931位(40.8%),而運用“一般”和“不太熟練”的教師比例不太高,共有202位(8.8%)。共有91.2%的教師對現代技術的掌握達到了較為熟練的程度。[3]
由表1可以知道,絕大多數教師能夠在教學中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專職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比較樂觀。但我們還應該意識到,本次調查僅限于對ppt、幻燈片、網絡等調查情況,而我們知道,互聯網+時代對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要求不僅僅局限于ppt、幻燈片、網絡等,它要求國際漢語教師具備:獲取能力;評價能力;處理能力;管理能力;整合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研究能力。而如何提升這些能力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在“互聯網+”下面臨的挑戰
教育內容持續更新,教學模式不斷變化,學習方式連續變化,教育評價日多元化,這些都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要面對的挑戰。除此之外還有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構建如何與“互聯網+”相結合?如何做到“互聯網+”與“教研結合”互促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國際漢語教師檔案袋評價體系如何能運用“互聯網+”模式促進漢語國教育專業化發展?如何能運用“互聯網+”模式構建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認證制度促進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
三、“互聯網+”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相關舉措
面對“互聯網+”下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要適應和如何應對新形態新挑戰的問題,我們探討了以下途徑:
(一)要以教師為中心,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積極反思自我
因為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就有要求國際漢語教師能夠有終身學習,積極反思習慣和理念,所以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要關注人的發展,以教師為中心,培養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要做一個有自主性的“反思實踐者”。從而為教師培養自身互聯網思維做好思想準備和習慣準備。
(二)教師要加強自身自覺培養互聯網思維的能力,轉變教師傳統角色
教師的互聯網主要表現在平臺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和碎片化思維。平臺化思維就是要努力把學校建成一個教師工作、學習交流、成長的平臺。教師自身也要提高信息篩選能力。互聯網是一個大平臺,是一個資料大寶庫,零散、不系統是它的缺點。在紛繁蕪雜的信息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實現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教師個人還要增強互聯網工具的選擇能力。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科學技術為教育教學提供科學先進的教學技術支持,但教學的真正目的不是追求媒體的先進性,而是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不同教學媒體具有不同的教學特性,不存在一種適應于所有課型的技術,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來選擇合適、實用的技術,改變一來的傳統只負責講授的角色。
(三)互聯網+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建設校園數字化
學校要在軟硬件的支持上下功夫,學校要根據自身條件,為教學配備數據中心等高速寬帶上網環境,功能齊備的服務器。學校也應該為教師提供各種形式的教育信息資源和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是教師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使用校園網,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學校也要組織專門的技術人員,針對教師在備課或教學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提供便利快速的技術支持和幫助。最后學校還有必要準備大數據軟件分析和云資源平臺等,努力提高教師專業發展資源信息儲備庫。有些國外的學校還未建立數字化校園,這使得很多志愿者和公派教師只能在他們的國度以傳統教學模式上課,這使得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受到阻礙。比如泰國、柬埔寨、布隆迪等不發達國家,由于沒有現代教學設備,很多志愿者在上課時只能用傳統的講授法給學生上課,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單調枯燥,因此給他們上課帶來諸多不便。如果這些學校能過夠給予一定的互聯網+技術支持,那我們的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是不是會更上一層樓呢?
(四)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
美國二語教師專業發展獲得了美國聯邦政府立法、資金的強大支撐,外語專業協會也積極推動建立二語教師學術研究平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DS)促進,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協助,教師資格證認證制度的保證[4]。我國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程度決定漢語國際推廣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使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成為一項系統工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這個系統工程的建立得以更好的實現。我們可以建立一個上至全球—國家,下至每一位國際漢語教師的網絡系統,可以建構線上線下教育模式,使世界更多人接觸到中文,接觸到漢語,使漢語真正走出國門,實現跨界融合,跨國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的漢語發展國際圈,打造漢語分享地球村。從而實現國際漢語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國際漢語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為實現中國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想提供軟實力支撐!
參考文獻:
[1]唐俊紅.互聯網+英語教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8:5-7:38-39.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教師專業化理論與實踐(修訂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0.
[3]朱瑞平,馮麗萍,等.全國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國際教育基本信息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科學社會出版社,2017:305-306.
[4]王添淼,方旭,付璐璐.美國二語教師專業發展有效途徑及啟示[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