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玲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其歷史價值和當代藝術價值被我們再認識,高校校園文化發展與教學目標向培養應用型人才轉變,高校的創新改革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勢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與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非遺引入高校校園課程體系建設是傳承與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本文立足高校環境設計專業創新課程建設,對廣西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發展現狀進行初步分析,探究如何從環境設計專業課程中傳承與創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能有效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尋找新的途徑。
關鍵詞:高校;非遺;環境設計;活態傳承
一、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2011年以來廣西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的評定審核工作,建立非遺名錄體系。截止2018年10月,廣西有50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名錄,經過幾年來的評定審核,廣西非遺項目名錄已有自治區級非遺項目618項,市級非遺項目1039項,縣級非遺項目2561項。
(一)非遺傳承人的制約
眾所周知,我國傳承人的技藝根源就是“祖傳”的培養模式,這種模式為了保持其獨有的特性,只傳親,不傳外。而后慢慢發展,沒有傳承人的技藝師傅就通過招收學徒,言傳身教,將以前的理論及經驗延續,逐漸形成“師承”這種獨特的培養模式。而在當代前兩種傳承人已經不能滿足非遺傳承的文化發展和社會需求,有很多執著于廣西民間傳統藝術的人在非遺傳承中,由于各種客觀因素而無法參與傳承培訓,在經過努力與堅持學習之后,最終通過申報、審核,被命名為代表性傳承人。
但是由于技藝的培養時期較長,傳承人受社會環境,經濟條件,技藝場地的限制,有些還未申請審核的非遺技藝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消失。傳承人不管是祖傳,還是師承,還是自修都能夠吸收豐富的非遺知識,但這些知識卻是零碎的,松散的,沒有經過體系化的梳理,整合的學習系統和歸納成果范本。應當學以致用的時候,應當自己創作獨有思想作品的時候,設計、審美能力不夠的局限性使他們在個體技藝的拓展和提升方面顯得比較盲目。
(二)廣西非遺引入環境設計課程現狀
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把非遺項目中的符號元素融入視覺傳達專業、陶瓷藝術專業、服裝設計專業等多個專業課程中,在教學中進行文創產品的創意研發。這種傳承模式已有一定的研究實踐基礎。但是對于環境設計特色專業的非遺傳承項目建設還有所缺失,環境設計專業培養應用實踐型人才,亟需非遺特色課程的建設。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環境設計特色專業已建立家具設計與制作實訓室,建筑材料展示與制作實訓室,陶瓷產品創新設計與制作實踐工場,燈具與光環境設計實訓室,還有玉林首家大學生創新眾創空間平臺。基礎設施與工作室的建設為非遺項目的傳承與創新建立完善的實踐平臺。
二、非遺在環境設計特色專業中的活態傳承路徑
(一)推動非遺技藝進課堂
推動非遺技藝進課堂并得到有效的活態傳承是一項長期而又艱難的工作。首先探尋廣西非遺與環境設計能夠融合發展的項目,與環境設計結合的挖掘點就是非遺中的符號元素和傳統手工技藝。其次加強特色專業的平臺建設,調整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特點開設與當地非遺項目相關的專業必修或者選修課程,形成特色非遺課程。最后爭取建設一批與非遺有關的精品課程,能夠通過網絡課程更系統完善的引導傳承人。
玉林師范學院自向應用型高校轉型以來,創新實踐課程,是一條培養學生創造意識、設計思維和動手制作能力的重要課程體系。環境設計專業以課程為依托,以非遺活態傳承為目的,已在燈具設計,燈具與光環境設計,家具設計與實訓,建筑設計課程中開展了廣西國家級非遺項目“芒編手工技藝”的課程融合實踐。在專業芒編手工藝師傅的言傳手教的基礎上,先把基礎手工技藝掌握再結合專業的市場性,發展性進行創新設計,制作出更有前瞻性的新時代作品。
(二)優化非遺師資隊伍建設
目前,高校教師師資隊伍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高校非遺傳承師資隊伍還很薄弱,很多教師具有一定理論知識,但是實踐經驗與學生無異。二是高校招聘中還未有專門針對非遺傳承人做的招聘要求,在非遺課程建設中缺乏專門從事非遺教學的師資力量。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優化非遺師資隊伍建設,打造由非遺傳承人與校內專業教師共同組成的非遺傳承教育師資隊伍。一是要聘請非遺大師承擔非遺傳承課程教學,展示非遺手工技藝,使學生近距離接觸,更直觀的感受技藝是如何的養成,在此基礎上發揮學生自身的思維拓展優勢。二是對從事非遺傳承教學的教師的教學能力制定培養措施,既以傳統“師徒制”技藝傳承方式強化教師隊伍的非遺技藝傳承,提升非遺傳承與專門人才培養實效。
鼓勵專業教師開展非遺傳承與創新課題研究,以推動教學科研工作為目標,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承與創新實踐為發展方向,促進非遺教學改革,探索新的教學理念,促進自身的發展以及大學生的創新培養。
(三)創新非遺課程實踐產品
在教學中以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大賽、廣西工藝美術作品精品展覽“八桂天工獎”大賽、大學生工業設計大賽,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創意產品設計大賽為教育教學途徑,把非遺課程實踐成果推送出去,從“創作調研―規整資料―草圖設計―定稿―CAD效果圖―設計制作”出發,以大賽為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與手工技藝制作能力,讓非遺課堂引進來,走出去。在非遺的創新產品中鼓勵和幫助學生進行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申請,真正的實現產品化與市場化。
(四)加強校企結合有效途徑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本土的地緣優勢,在學生團體中體現出本土文化多樣化的優勢,并且廣西非遺項目眾多,形成的非遺項目企業也在不斷的發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在校企結合的優勢中更加突出。高校教學方式重要組成是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一方面學校可以利用課程實踐教學的契機,在教學中提倡學生能夠來發現非遺,了解非遺,并能夠做為市場調研報告分析匯報發展方向與方式。另一方面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通過在企業中開展非遺培訓課程,讓學生零距離地接觸并了解非遺技藝,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玉林師范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建設有校內實訓場地,并與玉林雙田工藝品有限公司簽訂校企結合協議,順利開展非遺芒編手工技藝課程培訓。
三、非遺在高校專業特色課程中建設的意義
我國的非遺在不同的地域,表現形態也不盡相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類新興事物充斥著人們的視野,非遺的保護顯得動力不足,處境尷尬。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中心,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高素質人才,在資源配置方面優勢突出,是傳播非遺的重要場所。地方高校的學生是傳承非遺的生力軍;地方高校的教師可以利用自身資源進行非遺傳承指導;利用地方高校的研究優勢,可以對非遺理論進行深入探討,通過進行非遺作品的展示,為非遺的教育傳承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支持。對于玉林師范學院而言,輸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新鮮血液更有助于大學生自信的樹立,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曹福存,侯東輝.文化創意產業下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合作設計學習[J].美術大觀,2017(7).
[2]薛曉霞.文化傳承與創新視角下的專業建設策略[J].美術大觀,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