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婉瑩
【摘 要】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以圖形與幾何模型為例應著重培養同學們空間想象和幾何直觀多種才能,面對枯燥而抽象的數學概念,什么樣的作業方式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什么樣的作業反饋才能更好地幫助教師改善教學,這些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圖形與幾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27-01
一、小學數學作業問題研究背景
繼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后,以學生為主體便不再是紙上談兵,課堂教學也就越來越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的操作能力與創新解題的思維能力。在這些改革任務下,作業具有聯系現實與抽象、加強經驗與能力的重要使命,還因為它能通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了解的程度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因此,作業的質量直接反映教學成效,如果學生無法出色地完成學習目標,那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業的完成情況差,完成質量不高,于是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影響教學進行。
作業改革應該進行針對性取舍。作業的優化,不僅要在不合理處進行優化,更要尋找新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作業的訓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二、當今小學高年級數學作業在圖形與幾何方面存在問題
1.作業內容和現實聯系少,學生主動性降低。
作業內容不應該只局限于抽象概念,沒有良好的情境導入,學生便無法深刻理解抽象概念,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學習的主動性降低。例如沒有任何的情景導入和增加了情境導入的題,后者更加生動便于理解,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不論是與生活的聯系還是與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聯系,都應該從現實出發,聯系生活中常見的事物。
2.作業量大,作業過程往往被忽略。
作業在課業負擔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許多情況下,教師布置作業注重量而忽視了質,導致出現了許多作業父母代寫等敷衍作業的現象,這樣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大程度上不能達到教師所預期的標準。
因此,老師給學生分配作業要在保證質的前提下,要更看中完善作業量與層次,在追求作業結果前更關注作業過程。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很多學校采取了課堂自主作業的形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當堂反饋,借此來鞏固學習效果。
3.作業類型單一,學生實際操作及應用不足。
在書面作業為主的作業形式下,學生所接觸到的作業類型十分單一,以圖形與結合為例,需要學生抓住顯性的圖形,培養足夠的空間想象力。這就有必要在作業當中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環境中去、大量觀圖、創造與內容相適圖形。而書面作業是不能滿足的,因此要豐富作業類型,讓學生通過自己主動的操作和應用來思考問題。不能只局限于一種解答題目方法與方法,更多是要一題多想,提升邏輯思考力。
4.作業方式缺乏多樣化,不利于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
重復的聯系習題作業只能鞏固概念與公式,是遠遠不能達到的。都需要作業方式多樣多元,借助實際事物或是想象形體結構來幫助發展學生幾何直觀能力。
例如,15個小正方體任意組合,建立初步的空間感知;與同學合作交流拼法,形成有序的思考;強化有序操作;最后進行抽象操作,深化空間感知。
三、小學數學作業在圖形與幾何方面布置原則
1.凸顯生活化與現實性。
《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圖形與幾何”在經過了“幾何”——“空間與幾何”——“圖形與幾何”的層層遞進的完善與修改過后,不僅加強了抽象概念的嚴謹度,還增強了研究現實生活中物體的形狀、物體的大小、物體的位置關系和物體的變換等方面的內容。
例如,在生活中所要辨別清楚方位;清楚地指出電影院的椅子所在具體的位置,就要知道這把椅子在第十三排第三個;從不一樣的位置觀察長方體,所看到的圖像都有差異。
設計這些內容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同學們,認為學習的背景就是日常中常見的所生活的現實世界的空間場景。借此引導同學認識圖形與幾何,使日常的生活和所學的知識聯系在一起,讓數學與生活相互交融。
2.凸顯過程性與體驗性。
《數學課程標準》將“圖形與幾何”教學任務重點突出在了“問題解決”方面。就像以測量單位為教學目標主要就是注重讓同學們感受量的實際意義。如,探究長方形面積內涵,估算并長方形面積,學會認識面積單位,并探索長方形面積公式。在這個實例中,由對面積抽象公式單純記憶轉變為經歷面積產生過程,讓學生自主建立起數學知識,訓練學生技能與能力。
3.凸顯實踐性與應用性。
在“空間與圖形”內容方面下,《標準》中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活動與應用能力的培養,還十分注重在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在課堂下的日常生活中。如“冰箱體積的測量”,“生活中常見的圖案”,“平移和旋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根據實物進行圖案組合”等教學,使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數學、范圍變廣了。更領會到了數學的應用價值。
4.凸顯開放性與創造性。
幾何教學注重最終成績忽略過程,是當今應試教育弊端之一。學生們學習圖形、學習幾何方式方法十分單一與刻板。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來學生對圖形與幾何的想象能力弱、直觀性差、對待這一方面的學習沒有了熱情。
因此,具備挑戰性的問題環境下在“空間與圖形”中應該多倡導、多設計,創造開闊思維空間,引發創新意識。
四、結論
圖形與幾何的作業評價同其他類型的數學作業一樣,不但要關注獨立完成作業的準確率與完成度和完成時間,還要求我們從作業中發現學生的空間思維解題能力與抽象概括能力,讓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空間思維解題方式遷移到練習中去。
作業情況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學生改進自身的重要方式。例:學生在作業中易錯部分很可能是因為抽象概念理解有誤,這時教師就應該加強對抽象概念的鞏固,運用大量的具體事物概括并提煉出抽象概念,學生動手操作思考并反思自己理解的不足,這些都是從作業中體現出來并給予改正的。
參考文獻
[1]孔斐.數學中的側向思考[J].數學教學,2006.
[2]曹曉林.作業評價平臺的改進和應用[J].教育傳播與技術,2009.
[3]申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現象淺析[J].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
[4]張恩.反思數學課的教學預設[J].新課程(小學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