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峰 李丹 田起香
摘 要: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存在的現實合理性但也因教學情境的特殊性而存在缺陷。對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的理性反思并不意味著對其模式的否定,而是要在肯定其價值的同時,對這一模式的教學價值客觀地進行定位,從而為其在本土化教學中順利展開提供有益啟示。加強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教學的理性反思與價值定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政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翻轉課堂;思政課;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050-02
作者簡介:胡新峰(1977-),博士,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丹(1982-),博士,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田起香(1982-),博士,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進入新世紀,伴隨國外大學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實現在線教學形式的出現以及“開放課件項目”的啟動,翻轉課堂漸成為高校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熱議話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成為教育者們常談常新的話題。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模式融入創新技術,通過信息化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廣泛共享,打造一系列優質思政課程,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成為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探索現代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形式,對于新時期加強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教學價值。
一、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的理性反思
對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的教學價值及其實施限度進行理性審思,我們發現,在教學主體、教學客體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都存在制約因素,加強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任重而道遠。
第一,教學主體限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存在一定困難。因此,課堂變成了學生探究合作、解答疑惑的地方,教師從傳統課堂中的主導者轉變為輔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助導者。這種教學角色的轉變及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顛覆,對許多思政課教師的教學理念造成了極大沖擊。有些教師疑慮新模式的普及和推廣將會對傳統“師道尊嚴”的教學理念提出挑戰。其二、教學技能限度。翻轉課堂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能夠設計制作教學視頻,還要通曉網絡發布技術。這對于目前思政課教學隊伍中,教育技術知識掌握和應用能力尚且不足的大多數思政教師而言,仍有較大難度。
第二、教學客體限度。翻轉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律精神,學生要通過觀看視頻對教學內容的大體認知。由于各學校的學源不同、學生的知識結構、對問題理解能力等教學客體自身條件存在異同。此外,由于學科差異,不同的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要求也不一樣,理科院系的學生在高中時期對思政課基礎知識涉及較少,基礎較為薄弱,更喜歡選擇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和實地參觀考察的體驗式學習方式,而對于大多數的文科學生,因為有相關思政課基礎知識的儲備則更要求知識結構的層次性,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第三、教學實施限度。翻轉課堂的教學要有選擇的進行。其一,翻轉課堂的實施具有地域的選擇性。目前,中國的網絡普及率還很低。一項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2]由于經濟發展程度和學校基礎設施的健全程度不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仍沒有大規模地嘗試翻轉課堂教學。其二,翻轉課堂的實施具有內容的選擇性。這就需要教師進行講授和舉例,并對學生理解錯誤和困難的問題進行解惑,而不能完全憑借學生自己理解內化。其三,翻轉課堂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教學精神缺位。思政課教學要通過知識的傳播引導學生的行為認知走向從而得到學生的正確價值認同,因此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授業,解惑”的同時要“鑄魂”,這對于教師的教課技能和教學精神有更高要求,只有在課堂上,教師用心靈傳遞思想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充分凸顯思政課“鑄魂”的教學價值。因而,翻轉課堂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因教師的情感表達缺失而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教學精神的缺位。
二、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的價值定位
我們對翻轉課堂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應該在積極嘗試創新基礎上,針對不同課程的教學特色和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轉化,全盤接受和全部否認都是不客觀的。新生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需要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探索,在新時期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創新的背景下,依托不同學科對學生的培養的特色差異,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作為對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其次,我們還應謹防技術至上的誤區。“工具主義教育理論把教育過程(課堂生活)理解為一種技術過程,把課堂看成車間、作坊,試圖用一種完美的技術來控制這個空間,以提高整個教育工作的效率。”[3]翻轉課堂教學要依托網絡信息技術為學生課前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學生在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現概論”課程中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容中,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諸如“將改革進行到底”等關于中國改革開放系列的視頻資料,系統全面的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來龍去脈和發展進程,對改革的成就和面臨挑戰有辨證客觀的認識,也為課中進行研討與教師針對性指導提供了思想準備。但將信息技術完全凌駕于傳統教學之上,則會出現為追求課堂效率而忽視人文精神培養的窘境,例如,有些學生對于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無法正確看待,甚至產生“改革是改旗易幟”的思想誤區,諸如此類問題就需要教師的針對性輔導,而單純的“技術至上”,以技術控制課堂會導致學術氣氛缺失。因此,信息技術只是翻轉課堂的有效工具,是提升教師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技術形式,不能取代甚至超越教師對課堂的主宰地位。總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創新發展應大膽借助信息資源的新興科技力量,汲取優質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水平,提升育人能力,結合本土教學實際將翻轉課堂的優勢與傳統課堂緊密結合,取長補短,互通有無,力求在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道路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三、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教學的未來展望
高校思政課實施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已取得了有益嘗試,但其是否能作為一種大眾接受的教學模式被行之有效的應用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是否能夠在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中實現廣泛的價值認同,這些詰問值得思考。首先,在教學理念上,要勇于嘗試創新。思政課教師通過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系統認知和深刻領會,自覺地從完成教學內容轉變為關注學生個人品行培養,只有這樣翻轉課堂的有效教學模式的普及、推廣和認同才有可能實現。其次,在頂層設計層面,要強化政策導向。我國于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中的改革措施對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在教書育人中的價值體現具有鮮明的導向作用,我國思政課翻轉課堂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要以此為原則和依據,制定切實可行的利于高校思政課翻轉課堂教學改革的制度、規定、目標和對策。最后,在實踐行為層面,要創新實踐途徑。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教師可積極推行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形式,設計適合于進行“翻轉”的思政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翻轉課堂的教學學習中體會新方法,獲得新感悟,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熱情。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5-04-01].http: // www. moe. edu. cn/ 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moe _ 838/ 201008/ 93704. html.
[2]傅志華.2015 年中國互聯網發展十大趨勢[EB/OL].2014-12-22.[2015-04-01].http: // www. leiphone. com/ news/ 201412/ mX6cHZXIj TJIiapJ. html.
[3]周浩波.教育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