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版物缺陷導致使用者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出現。本文結合《出版管理條例》中的相關條文對出版物產品侵權責任的性質、立法的正當性以及歸責原則等方面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出版物缺陷;侵權責任;嚴格責任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08-0190-01
作者簡介:郁巍(1995-),男,漢族,江蘇蘇州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
一、問題的提出——出版物產品侵權
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從紙質的書籍、報紙到電子書籍、電子期刊,從紙質地圖到電子地圖等。此類因出版物產品的缺陷也經常導致了使用者財產利益和人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出版物產品責任缺乏相應的法律調整。
《出版管理條例》第二條規定:“本條例所稱出版物,是指報紙、期刊、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等。”《侵權責任法》以及《民法典草案》侵權編中均沒有對產品下定義。是否可以通過擴充普通產品的范疇以此將出版物產品納入其中呢?筆者認為是不合適的。出版物包括了兩部分,即出版物的載體以及其內容,因此出版物產品有其獨特的性質是普通產品所不具有的。普通產品的流通過程涉及到的主體包括生產者和銷售者。而出版物涉及到的主體更加復雜,包括作者、翻譯者、匯編者、出版者和銷售者等。因此普通“產品”的定義難以簡單地套用在出版物產品上。應該把出版物產品侵權責任作為一種新的特殊侵權責任來研究。
二、出版物產品責任立法的正當性之辯
(一)保護消費者——信息不對稱下的弱勢地位。信息經濟學相關理論認為,市場交易雙方的利益不平衡、造成市場不公平、影響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的原因之一是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可能導致逆向選擇。如果法律對出版物產品傳播、使用過程中涉及的相關主體缺乏應有的法律規制,消費者、使用者就要面臨很大的風險。因此有立法保護處在弱勢者的必要性。
(二)保護作者的憲法權利,鼓勵公共討論。出版物最本質的價值就是為開啟良性的公共討論提供平臺,在中國當前良性的公共討論尚未形成、市民社會尚未完善的現狀下,仍應以鼓勵公共討論。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與憲法所保護的出版物產品生產者的言論自由這種根本權利相沖突時,應當適當貫徹謙抑原則,不應苛以嚴格責任。
三、具體問題探討與立法建議
(一)從警示缺陷的角度認定出版物產品。出版物產品的缺陷可以分成兩大類:出版物本身的缺陷以及警示缺陷。首先討論出版物本身的缺陷認定。《出版管理條例》中規定了出版物本身的缺陷,而沒有對出版物的警示缺陷做相關要求。筆者認為,要對出版物內容本身的缺陷尋求一個標準是相當困難的。不同的人認知水平,受教育程度,對于信息缺陷的認定標準也存在不同。換一個角度考慮,對于出版物警示缺陷的認定相對容易。作者應當盡最大可能對書中不可靠、遺漏、過時和誤導的信息作出足以引起讀者注意的警示,應當警示而沒有警示的應認定為存在警示缺陷。
(二)設置相應的免責事由。出版物產品侵權的責任作為一種特殊侵權的責任有其相應的免責事由。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的侵權行為的一般免責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和第三人過錯。除了一般的免責事由,出版物產品侵權所特有的免責事由還包括了:出版物尚未公開發行;出版物僅在小范圍內傳播等。
(三)作者、出版者、和銷售者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作者、出版者和銷售者對出版物產品缺陷的控制能力不同,立法應對應分別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作者處于整個產業鏈的始端,處于控制缺陷產生的有利地位,具有很強的風險控制能力。對于出版物產品的缺陷有著最大的預見、控制和避免的能力,應當承擔過錯推定責任。出版者方面。從《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七條字面上看,出版者需對于出版物缺陷承擔嚴格責任。然而在域外司法實踐中,多數法院并未判令出版者承擔產品侵權責任。法院認為,出版商主要承擔出版、印刷、發行等環節,對于作品內容的風險控制能力較弱。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銷售者處于“銷售”行為系下游環節,在作者、出版者以及銷售者三者之中,銷售者是對產品缺陷控制力最小的一方,承擔有限的注意義務,應采用過錯責任歸責原則。
四、總結
出版物產品侵權致害問題缺乏相應的立法,國內判例也較少。首先,在立法調整的范圍上,排除了小說、散文,學術論文等表達思想創見的出版物、新聞出版物以及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之后,消費者從侵權責任法領域能獲得的救濟是有限的。其次,通過民法領域的立法來干預的成本較大。霍姆斯曾說過:“良好的政策應該讓損失停留在其發生之處,除非有特別干預的理由存在。”立法干預會使得成本增大,不利于文化、科研、教育領域的發展。
在我國公共討論尚未形成的現狀下,我國不應將出版物產品責任納入產品責任并適用嚴格責任,而是通過單獨立法,對作者、出版者、和銷售者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從警示缺陷入手來降低出版物產品致害的風險。
[ 參 考 文 獻 ]
[1]邱靜.信息產品的侵權責任[J].北方論叢,2014(04):144-150.
[2]方可藝.信息產品民事責任[D].湘潭大學,2010.
[3]鄧正來.市場的道德局限及對中國的啟示——評邁克爾·桑德爾《金錢不能買什么》[J].探索與爭鳴,2013(03):4-6+1.
[4]朱福娟.論產品警示缺陷[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39(0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