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瑋
摘 要:當今世界,是一個移動互聯網和移動互聯設備迅速普及的時代,各種思想觀點會通過微博、qq、微信的各種途徑迅速的傳達到每個人的身邊,這其中也包括高職院校的廣大學子。這就是微時代,它不僅影響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心理素質,因此,給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關鍵詞:微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探析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既能動手又能動腦的高技能人才,而思政課教學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微背景下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時代性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亟待解決的重大任務。
一、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面臨的挑戰
(一)信息內容碎片化極易導致大學生思想認知產生偏差
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大多數年齡都在十八九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敢于嘗試,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但是由于世界觀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對媒體傳播的事件的真實性不能做全面系統的分析,再加上媒體上信息量巨大,而且很多作者是為了博人眼球而把標題寫的標新立異,內容與題目不符,各種各樣的評論與說法莫衷一是,這就可能造成學生所接受的信息都是不完整的,碎片化的。而這樣的傳播模式不能像傳統媒體一樣,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極易導致大學生思想認知產生偏差,無法真正鑒別出有用的信息。
(二)信息傳遞自由化極易削弱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相對來說比較自由,很多時候是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進行,交流雙方既不知道對方的姓名,更不知道對方的社會背景,甚至連對方的性別都搞不清楚。在這種情形下,大家的交流就更加的順暢自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人們內心一種崇尚自由的價值取向。但是由于新媒體的傳播沒有實名認證,很多是虛擬的,從而加大了監管部門的管理難度,所以有些人就會發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嘩眾取寵,甚至發表一些錯誤的言論誤導輿論,使一些不正確的觀點通過各種傳播渠道迅速傳播開來。
新媒體具有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自由化和多元化,因而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影響產生消極效應。同時,多數大學生是會受到別人對微信息的評論的影響的,有些甚至會隨之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這時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劍走偏鋒。因此,微時代下的信息自由化有可能沖擊了當前大學生的價值權威,模糊了他們的價值選擇和判斷。
二、增強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途徑
(一)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藝術性與整體性
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積極接觸最新的移動互聯技術,嘗試把各種新興媒體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向學生傳遞一種全新的教與學方式,改進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與學生交流互通的各種新方法。例如,當前比較流行的微課、慕課等教學方式,這些新型的教學方式因為相對來說時間較短,大多在5到10分鐘左右,既符合大學生的學習特點,也能解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學習時間碎片化的問題,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我們應該不斷嘗試使用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來有效地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同時,微課的制作講求藝術性,這能更好地提高課堂的藝術性。
(二)更新教學內容,增強課程趣味性與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政治方向性與學術嚴謹性、內容時效性與形態延續性相統一的課程特征,因此,教學內容需要具有嚴肅性、規范性,進而使得學生進行學習時往往有一種枯燥乏味的學習體驗。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教學內容進行不斷地更新,并不斷豐富符合教學內容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時政新聞和學生比較關心的熱點問題等等案例,讓教學內容變得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同時可以借助微信等平臺上的熱點話題進行充分討論,也可以開展課堂實踐活動,比如通過課前新聞播報或者主題演講的方式,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引導學生客觀發表自己的觀點,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與主體性
微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形式需要創新,探索信息化教學道路。當前,一種全新理念已經產生,那就是全球大學,它將逐步去除大學和教室的圍墻,通過遠程教育、網絡辦公等平臺,它在給更多人提供了隨時隨地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機會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跟上時代的潮流,不斷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與參與性。例如,可以通過拍攝微電影的方式,選擇主流并積極向上的主題,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可以通過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的方式,錄制微視頻,傳播正能量,發出好聲音。
(四)優化教學評價,增加學生的自主性與自覺性
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有些教師還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滿堂灌”的形式將知識傳播給學生,而學生也只能被動的接受。而微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是多元化的,且具有開放性和平等性的特點,因此某些時候、某些問題上,教師有可能失去主體和中心的地位。而學生由于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在信息的接收上反而會更快一些,從而占據傳播者的地位,使自己的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出來。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要轉變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模式,回歸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地位。教學中教師應起到引領作用,引導其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行統一的目的。
總之,微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充滿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敢于打破傳統壁壘,創新教學理念,真正以增強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來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