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
摘 要:借用經濟上供給側改革的有關理論和理念,結合當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供給側”與“需求側”供需不平衡的現狀,從“供給側”的教學內容、教學要素、教學設計等層面入手,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的教學改革,以滿足當代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需求的變化,進而推動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結構化變革。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側;教學改革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供給側改革”又一次引起關注并成為社會生活中的熱詞。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端提高供給質量,推進結構化調整,使要素得到最優配置,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向來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緊密相連,教育勢必要進行“供給側”改革。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供給側”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把一定社會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道德規范,通過施加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思想品德的實踐活動”[2]。思政課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旨在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3]。2016年高校思政政治工作會議后,各級教育部門乃至各個高等學校、廣大思政課教師,對思政課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同時也應該看到95后大學生追求標新立異的思想狀態、傳播各類社會思潮的自媒體平臺繁多以及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的考驗等挑戰。
供給側改革突顯思政課“需求側思維”的對比指導意義。“學生需求什么”是“需求側思維”的關注焦點,以思政課程的供給端是否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導向,形成 教師“供”—學生“需”單向的課程體系,實現“分析學生個性化差異—因材施教—實現價值認同”的循環,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獲得感。
實踐表明,解決長期困擾思政課改革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單純依靠供給端持續發力已顯不足,迫切需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盡最大可能滿足學生學習思政課的需求。95后大學生的興趣點是什么?他們希望從課程中獲得什么?深入研究和回答這些問題,不僅將推動思政課改革從“供給側思維”向“需求側思維”轉變,將教育的供給方與需求方有機結合起來,為思政課改革激發新活力,提供新思路。
二、思政課“供給側”的現狀
(一)教學供給的灌輸性與學生需求的主動性
傳統的思政課課堂屬于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具有明顯的單向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輸知識點而忽略學生本身的需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是被動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習地位并不平等。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與大學生學習需求的主動性相違背。一方面,這種教學方法并非將學生看作一個學習主體,能夠對知識與思想進行主動選擇與消化,而是知識的被動客體,學生學習的好壞與知識接受能力正相關。另一方面,教師的傳授模式單一,是課堂的掌控者,掌控著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近年來,“互聯網+”的模式逐漸興起,具有鮮明特色的“互聯網+”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如中國MOOC、易班YOOC等學習平臺層出不窮,使得新時代下的教學模式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教師可以通過這些平臺上傳課程,而學生則可以自主選擇下載進行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模式對傳統課堂模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束縛與專業限制。“互聯網+”模式下的思政教學,學生不再只是學習的客體,可以根據自身興趣與愛好,選擇學習時間、地點及學習課程、進度等,同時還可以利用媒體平臺的交互性與同學、教師、專業網友等進行交流,研究相關問題,在交流與思維碰撞中,加深理解;同時教師的課堂掌控地位也被打破,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理解的唯一渠道,而是知識授予與共享的主體之一。學習不再是單向過程,而是教師學生雙向過程,教師、網課、論壇、互動媒體等多學習渠道共融共通。
(二)教學供給的單一性與學術需求的多樣性
隨著知識的積累,大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層次逐漸呈多樣性,這與傳統的教學供給的單一特性相矛盾。近年來,盡管思政教學順應時代發展采取了多種新類型的教學形式用以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如互動教學、實踐教學、專題學習以及翻轉式教學等,但效果依然不容樂觀。其本質原因是:當前思政課教學依然遵循傳統的計劃教學思維,將學生看作知識的被動接受客體,期望通過課堂及一些主題鮮明的教育活動使學生完全接受書本知識,其忽視了教育領域在新時期的新變化與主體需求的新變動。在“互聯網+”的 新背景下,傳統思政教學已失去了吸引力,各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將逐漸取代傳統教學模式,引領了教育供給側的變革。這些新興的教學模式之所以崛起,是因為其打破了供給側的單一性,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順應當代大學生的主體需求,為現代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渠道,滿足了多樣的學習需求,是教育理念與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三)教學供給的程序化與學術需求的實效性
當代大學更加注重學習的實效性,學習目標不僅僅是通過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而獲得文憑資質,而是更加注重所獲取的知識對于自身能力和素養的提升作用。當前高校的思政教學是一種標準化、規模化的教學模式,大學生被剪去發散的思維,灌輸統一的思維模式,并采用單一的標準來評價學習成果。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注重知識點的灌輸及學生對教材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缺乏對學生自身發展需求的關注,對學生的實踐指導作用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是關注不夠。由于受教學管理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及時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與教學相結合,無法適應學生和社會的需求變化。當今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已逐漸走出“唯學歷論”的藩籬,更加重視人才本身的工作經歷,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受到當今社會市場需求的變化,大學生對于思政教學的需求相應變化,期待通過學習能夠使得自身的知識、能力與市場經濟需求相適應。當前的思政教學的計劃性與課程模式改進的滯后性已無法滿足當前的市場需求以及學生對于教育的實效性追求。
(四)教學供給的粗放性與學生需求的品質化
因性別、地域、家庭、專業等因素影響,不同群體的大學生對于思政教學的需求有著細微的差異,對于不同思政理論興趣點也明顯不同。另外,當代大學生有著較強的自主選擇意思,他們更加注意教育品質,以及思政課程本身對自身發展的幫助。他們希望通過思政課程提升自身對于社會的認知能力、溝通能力、實踐能力等。由于個體的差異體,他們對于不同能力的需求也不同。因此,當代大學生對于思政教學提出了更加精細,符合個體發展的要求。這種具有差異化需求的教學是當前粗放的思政教學供給所不能達到的。
三、思政課教學的供給側改革
(一)思政課教學要創新供給理念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基于供給側理念進行改革,需要樹立以學生需求為核心的供給理念。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在該活動過程中,教師按特定的計劃向學生傳授文化科學知識,引導學生學習與掌握相應技能。學生作為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育客體,具有自主的思維和認識。
教師應該轉變傳統觀念,摒棄以往灌輸式教學方式,要能夠了解95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根據不同群體學生提供多種供給資源,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思政課堂和實踐活動中來,這種教學供給側改革的落實,才能使學生對課堂理論知識實現價值認同,保障“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思政課教學要遵循供給規律
遵循思政課的教學供給規律與現代大學生的成長規律是保障思政教育效果的必要原則。學校作為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推動者,應重視思政教學工作的供給側建設工作,在加強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建設方面,應結合課程供給規律為教師提供更多的進修與提升素養的機會;在思政課程建設中,應注重思政教育精品課程的建設,切實保障開展的相關工作與課程供給規律、學生的成長規律及思想發展規律相適合,如此方可促進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此外,教師是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的主體,學校應充分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而教師應積極提升自身,把握思政理論課題的供給規律與思政教學的藝術,根據大學生思想狀況與思想道德品質調整課程設置,保障教學供給與學生的成長規律相適應。
(三)思政課教學要強化問題意識
思政課教學要能夠調研分析課程教學的主要問題,強化課程供給思維的問題意識。基于大學感興趣的問題為出發點進行教學導入,并在課堂上積極回應學生疑問及網絡熱點,解決大學生所關心的實際問題。教師要具有問題意識,在日常教學和備課過程中對學生關心熱點及時研判,及時轉化成供給資源傳授給學生,回應學生關注焦點,為學生釋疑解惑,做好學生的引路人。此外,思政教師還需要了解學生管理的日常,如學生日常拓展活動、貧困生政策、獎學金評定、升學政策等,課堂知識拓展中供給學生需要的問題,巧妙設計教學導入和教學活動,以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成長成才,提升供給的質量。只有這樣,在教學供給過程中才能激發學生積極性,引導他們深入思考仔細探究,形成有效反饋以及平等自由的良好互動,從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四)思政課教學要強調實踐供給
思政教學僅注重理論供給與方法論教學,不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忽視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不能回應學生課程對自身成長發展的需求,如此無法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實踐素養,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的人才,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因此,在課程供給側改革中,要把實踐教學納入整個教育供給側改革,實現理論供給與實踐供給的結合,深化課堂理論教學,使學生能夠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提升理論理解,理論與實踐相互印證,相互升化,構成正反饋循環;此外,利用實踐升華大學生的思想境界,鑄造優良的思想品德,培養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實踐中學會做人做事,學會以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與實踐能力。如此方能打破傳統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實現知與行的統一,感受思政課學習的魅力。因此,在思政課供給側改革中要實現理論與實踐供給的結合,為學生創設更多學習情境與實踐體驗,有效培養學生全面素養。
(五)思政課教學要借力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普遍認同與理性品格,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標。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民族品格早已滲透到國民血液當中,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行為,進而影響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思政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課堂中將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供給中,結合傳統文化節、道德講壇、青馬社、社會實踐等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的中國夢等主題的宣傳教育,并邀請各級知名專家做客學校思政講堂,引導大學生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大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應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不斷創新載體與形式,引導學生完善人格修養、關心國家命運,自覺將“小我融入大我”,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總之,要做好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政工作,完成“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需要掌握95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實際需求,按照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從思政教育“供給側”進行探索、改革,創新思政載體與形式,發揮思政課在立德樹人中的引領作用。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lh/2019-
03/16/c_1124242390.htm.
[2] 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應有“供給側改革”思維[N].光明日報,2016-03-16(16).
[3]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度課題“互聯網+”視域下高職思政教育供給側改革(編號:dzxxky2018-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