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設計調查問卷,發放問卷,收回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存在的傾向及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應對策略
一、前言
“就業心理”作為一種心理過程,最早是在1908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帕森斯提出,1919年美國哈佛大學首開就業心理指導的先河。我國對于就業心理的研究較晚,開始于上世紀末。國內關于就業心理的研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理論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就業準備、就業沖突和就業調適等心理過程的研究。還有一類是高職學生就業心理的具體問題的研究,如當代高職生的職業心理特點與存在問題分析、高職院校職業心理輔導工作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分析、高職生職業適應心理教育與指導策略。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心理對就業機會的獲得及就業質量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調查基本情況介紹
為了了解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提高就業質量,我們對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包括會計、投資理財、金融、市場營銷等專業,設計了關于學生的就業態度、就業選擇、就業感受、就業狀況、求職方式、高職畢業生主要就業問題、在校期間學業情況表現、家庭背景等21個問題,共收回有效問卷170份。從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一)就業態度
針對就業態度,本問卷設計了“你的就業態度”和“你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態度”兩個問題。
在“你的就業態度”問題中,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53.53%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39.41%的學生選擇“先擇業再就業”,還有2.35%的學生選擇“逃避”,4.71%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
在“你選擇第一份工作的態度”問題中,28.82%的學生選擇“很看重,精挑細選”,42.35%的學生選擇“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積累經驗”,25.88%的學生選擇“單位文化氣氛好”,2.94%的學生選擇“不惜一切代價,找一份高收入工作”。
總體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心理還是比較健康,懂得面對現實,但53.53%的學生選擇先就業再擇業,42.35%的學生選擇“干什么都可以,主要是積累經驗”,但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學生初次就業的就業質量不高,為就業6個月以內或1年以內離職率高埋下了伏筆。
(二)就業選擇
針對就業選擇,本問卷設計了“理想的就業地區”、“理想的就業單位性質”、“期望的平均月薪”三個問題。
在“你理想的就業地區”問題中,53.53%的學生選擇“家鄉”,10%的學生選擇“北京、上海等熱門城市”,21.18%選擇“東部沿海城市”,15.29%選擇“待定”。
在“你理想的就業單位性質”問題中,81.77%的學生選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只有18.23%的學生選擇“民營企業和個體戶”。
在“你期望的平均月薪”問題中,0.59%的學生選擇“2000元以下”,3.53%的學生選擇“2000-3000元”,44.71%的學生選擇“4000-5000”,51.18%的學生選擇“5000以上”。
在“理想的就業地區”問題中,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家鄉就業,對北京上海等熱門城市沒有特別期望。因為寧波本身就是東部沿海城市,21.18%的學生選擇東部沿海城市也屬于正常。但是高達81.77%的學生選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95.89%的學生期望月薪4000以上,難免會產生較大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這個結果在后文“你評價自己的就業理想與現實差距”問題中得到了印證。
(三)就業感受
針對就業感受,本問卷設計了“你評價自己的就業理想與現實差距”、“在求職過程中,你和本科院校畢業生競爭的感受時”、“你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看好嗎”三個問題。
在“你評價自己的就業理想與現實差距”問題中,64.12%的學生選擇有差距,20%的學生選擇“差距很大”,只有15.88%的學生選擇比較一致。這個結果與前述問題中學生就業期望較高是相關的。
在“在求職過程中,你和本科院校畢業生競爭的感受”問題中,37.06%的學生選擇“存在自卑心理”,14.71%的學生選擇“高職畢業生有優于本科院校學生畢業生的優勢”,47.65%的學生選擇“本科院校畢業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畢業生沒有很大差距”。從結果可以看出,存在自卑心理的比率還是比較高的。
在“你對高職院校的就業情況看好嗎”問題中,只有26.47%的學生選擇“看好”,61.76%的學生選擇“一般”,11.76%選擇“不看好”。可見,大部分學生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情況不太樂觀。
(四)就業狀況
針對就業狀況,本問卷設計了“(如果您已經畢業)您畢業后的第一份工做的工作時長”一個問題。
在這個問題中,28.24%的學生選擇“6個月以內”,38.82%的學生選擇6個月到1年,15.88%的學生選擇1年到2年。1年內離職率達54.7%,這個結果與前述“你評價自己的就業理想與現實差距”問題的結果以及對就業的高期望相互印證。
(五)求職方式
針對求職方式,本問卷設計了“你的求職方式是”、“在找工作過程中,父母能給予幫助的程度是”、“在工作選擇上,你是否考慮父母的建議或意見”三個問題。
在“你的求職方式是”問題中,20.59%的學生選擇了“靠父母親友介紹”,68.24%的學生選擇“自己主動參加網上招聘、現場招聘”,只有7.06%的學生選擇“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3.53%的學生選擇“被動、不敢參與求職競爭”。
在“找工作過程中,父母能給予幫助的程度是”問題中,11.18%的學生選擇“無”,21.76%的學生選擇“極少”,43.53%的學生選擇“一般”,23.53%選擇“全力幫助”。
在“在工作選擇上,你是否考慮父母的建議或意見”問題中,8.82%選擇“聽從父母安排”,90%的學生選擇“考慮父母意見,仍以自己想法為主”,1.18%的學生選擇“不考慮父母意見”。
可見,高職院校學生求職還是比較主動的,但也可以看出,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且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存在不敢參與競爭的心理,這個比例雖然不高,但從整個學校層面來看,絕對數還是不少,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六)高職畢業生主要就業問題
針對“高職畢業生主要就業問題”,本問卷設計了一個問題。
這是一個多項選擇題。69.41%的學生選擇了“企業需要具備較高職業能力或專業技術人才,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總量減少”,65.88%的學生選擇“畢業生的就業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高,擇業過于挑剔,應屆畢業生不具備符合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缺乏工作經驗,沒有競爭力”,47.65%的學生選擇“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通,信息不足,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互相溝通不夠”,44.71%的學生選擇“高職院校教育模式傳統,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不足”,21.76%的學生選擇“學校就業知道不足”。可見,應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問題,需要從多渠道入手。
(七)在校期間學業情況表現
針對在校期間學業情況表現,本問卷設計了“在校期間是否擔任過何種職務”,“在校期間是否獲得過獎學金”兩個問題。
在“在校期間是否擔任過何種職務”問題中,48.23%的學生擔任過班級以上學生干部。
在“在校期間是否獲得過獎學金”問題中,45.89%的學生獲得過一次以上的獎學金。
可見,將近一半的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在學業上和工作能力方面努力提高自己。
(八)家庭背景
針對家庭背景,本問卷設計了“你母親的文化程度”、“你父親的文化程度”兩個問題。原打算多設計幾個有關家庭情況的問題,如父母的工作單位性質、父母收入情況,擔心學生不愿意回答,所以只保留了文化程度。
在“你母親的文化程度”中,36.47%的學生選擇小學,41.76%的學生選擇“初中”,15.29%的學生選擇“高中”,4.12%的學生選擇“本科”。
在“你父親的文化程度”中,27.06%的學生選擇“小學”,41.18%的學生選擇“初中”,24.12%的學生選擇“高中:,4.12%的學生選擇“本科”。
可見,大部分學生的父母學歷在初中以下。
三、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特點
(一)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81.77%的學生理想的就業單位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高達95.89%的學生期望月薪在4000以上。65.88%的學生自我評價“就業定位不合理,期望值高,擇業過于挑剔,應屆畢業生不具備符合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缺乏工作經驗,沒有競爭力”,有11.76%對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情況不看好,61.76%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學生就業情況一般。高期望與嚴峻的現實之間,難免會產生較大的落差。以至于有64.1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就業理想與現實差距有差距,20%的學生認為差距很大。
可見高期望值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是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典型心理特點。
(二)自卑心理與自信心并存
調查結果顯示,在求職過程中,面對和本科院校畢業生競爭,37.06%的學生存在自卑心理。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很大,高職院校作為高校的底層,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歷、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家庭背景等各方面都與本科院校學生存在一些差距,在就業競爭時難免存在自卑心理。
不過,也有14.71%的學生認為,高職畢業生有優于本科院校畢業生的優勢,47.65%的學生認為本科院校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沒有很大差距。說明高職畢業生還是能夠認識到自身的長處,他們在職業技能和知識應用方面有自己的優勢。
(三)畢業一年內離職率高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就業1年內離職率達54.7%。高職畢業生在初次就業時處于劣勢,53.53%的學生在求職時選擇先就業再擇業,再加上高期望值,1年內離職率也就高了,而且這兩個比率也數值相當。
(四)家庭能提供的援助比較少
大部分學生的父母學歷在初中以下。調查結果顯示,68.24%的學生父親學歷在初中以下,78.23%的學生母親學歷在初中以下。一般來說,學歷與資本、資源是正相關的,學歷低的父母,自身擁有的資源也比較少,難以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持和援助。在求職過程中,有11.8%的學生父母完全沒能提供幫助,21.76%的學生父母在能給予的幫助極少,43.53%的學生父母提供的幫助一般,總比率77.09%,這個比率是相當高的。這個比率和父母學歷的比率也是相互印證的。
四、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應對策略
(一)加強就業指導,引導學生調整心態,正確面對就業競爭
目前學校都很重視就業指導,但可能做得還不夠。調查結果顯示,有21.76%的學生認為,學校就業指導不足。高職院校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1.重視就業指導,提高教師的就業指導能力
學校要對就業指導足夠重視。就業指導不只是畢業前的引導。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必須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引導學生盡早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認識到特定職業崗位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盡早按照職業需求培養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進行準備定位。
就業指導需要教師的參與,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和輔導員、任課教師都可以參與學生的就業指導。為此,學校需要培養專業的職業規劃教師,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同時對普通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讓與學生接觸的教師都具備必要的就業指導能力。
2.引導學生調整心態,正確面對就業競爭
高職院校要引導學生調整就業觀念。81.77%的學生理想的就業單位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只有18.23%的學生選擇“民營企業和個體戶”,這無疑是非常嚴峻的。因為現實是我國民營企業的數量幾乎占企業總數的一半。在現實面前,學生必須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期望。事實上,民營企業也有優于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優勢,他們機制靈活,勇于創新,有發展平臺,有適合年輕人成長和發展的空間。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素質,增強競爭力
調查結果顯示,44.71%的學生認為,高職院校教育模式傳統,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不足。這個比率也是非常高的。
1.創新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學校首先要做好市場調研,了解市場和企業需求,在此基礎上優化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加強技能訓練和實踐教學。在專業培養計劃、課程設置、課程標準各個層面體現專業需求。
高職院校可以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聯合培養學生,還可以安排部分課程現場教學,并重視頂崗實習環節的管理,突出實效。。
2.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
問卷對“在校期間是否擔任過何種職務”與“在求職過程中,你和本科院校畢業生競爭的感受”兩個項目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擔任系學生干部的學生,27.27%的學生存在自卑心理,低于總體37.06%的比率。說明在校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同學自信心明顯高于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同學。在校期間,學生干部有更多的工作機會,得到鍛煉,在工作中接觸老師、學校和社會,社會化程度更高,也就更有自信心。但是,學生干部的職位畢竟有限,調查顯示有48.23%的學生擔任過班級以上學生干部,還有51.77%的學生沒有機會擔任學生干部。為此,學校需要給學生多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探索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勤工助學、擇業就業、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鼓勵學生創立就業類社團和專業社團[1],多渠道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
(三)加強信息溝通,暢通就業渠道
調查結果顯示,47.65%的學生認為,就業信息渠道不暢通,信息不足,政府學校,用人單位及學生之間互相溝通不夠。為此,學校要加強與政府的合作,幫助學生了解政府的就業政策,還要加強和用人單位的合作,多渠道提供市場人力資源需求信息和就業渠道。
(四)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發揮父母的支持和引導作用
調查結果顯示,32.94%的學生認為,在找工作過程中,父母給予的幫助極少或無。高職院校學生的父母大都學歷偏低,他們的父母擁有的資源比較少,在找工作過程中能提供的實際援助不多,因此,能夠提供給孩子的主要是心理援助。學校班主任和輔導員要多與家長溝通,介紹學生的基本情況,傳遞學校的就業導向,讓家長參與到就業指導中來,讓孩子找準定位,降低盲目就業的概率。
參考文獻
[1] 彭靜.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及對策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8):260-262.
[2] 徐繼燕.高職畢業生心理求助態度和社會支持對其就業的影響力研究——以重慶五所高職院校為例[J].職教論壇,2014(14):34-37.
[3] 楊麗,丁彥波.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初探[J].人力資源開發,2018(9):25-26.
[4] 尹寒,張曉紅.大學生就業心理與就業的正相關關系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8(3):44-4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浙江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研究課題“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與應對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180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麗娟(1971- ),女,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會計系,講師,注冊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與稅收、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