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一
【摘 要】 目的:針對股骨頸骨折的中來年患者,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內固定術來進行治療的效果進行探究。方法:抽選A醫院在2016-2017年接診的74例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分別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各組人數均為37,分別為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和內固定術組,在研究中,需要對兩組患者手術當中以及預后恢復的各項指標來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全髖關節置換術組的手術時間比內固定術組長,出血量相比內固定術組更大,但是從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上來看,都比內固定術組短。結論:對股骨頸骨折的中老年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術式來進行治療的效果更好,預后恢復中需要的時間更短,所以這種術式更加適合應用于對手術承受能力比較高的患者的治療中。
【關鍵詞】 骨折內固定術;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中老年患者
【中圖分類號】R197.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9-229-02
引言
據我國衛生部門統計,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導致骨折的原因多是因為各種外力撞擊。經研究發現,中老年人比較容易出現骨質疏松情況,所以在遭到外力撞擊時更加容易出現骨折,股骨頸骨折的患者還有可能發生一系列并發癥,比較典型的有股骨頭壞死等,在臨床治療中一般會選擇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或者內固定術來進行治療,基于此,在此次研究當中,抽選了A醫院在2016-2017年接診的74例股骨頸骨折的患者,分別采用兩種術式展開治療,從而對其治療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抽選了A醫院在2016-2017年接診的74例股骨頸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中的主要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CT或MRI診斷,并且由病理科確診,對此次研究系知情并同意。研究中將之平均分為兩組,分別為全髖關節置換術組和內固定術組。全髖關節置換術組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數分別為20和17,年齡在48歲以上,69歲以下;內固定術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人數分別為19和18,年齡在47歲以上,70歲以下。
1.2 方法 在對全髖關節置換術組患者展開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進行,患者治療中體位為側臥,全麻處理,從外側切口進入,將骨折部位的組織分離,暴露出髖部及髖關節囊,在切開關節囊之后需要進行截骨處理,將殘留軟組織清除,最終植入假體,安裝髓腔銼,安裝完畢之后沖洗切口,留置引流管,確認無誤之后縫合切口。在對固定術組患者展開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內固定術進行復位治療,患者治療中體位為平躺,手術切口位置為髖部,切開之后使用克氏針固定,并且采用螺釘加壓,在手術結束之后,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化差異選擇抗生素防止感染發生。
1.3 觀察指標 此次研究當中觀察的指標主要包兩組患者的手術所消耗時間、出血量、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等四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醫院專用的SPSS軟件來對所收集到的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并進一步分析。
2 結果
由表格當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全髖關節置換術組的手術時間比內固定術組要長,出血量也更大,但是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要比內固定術組短。
3 討論
股骨頸骨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發生人群一般為中老年人,而在這個群體中,大多數患者都存在著骨質疏松的癥狀,與此同時,因為中老年人的免疫力逐年下降,這些患者往往還存在著其他病癥,其血液供應功能和骨折解剖結構也會出現一定的問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術的難度。現階段在治療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過程中,往往會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或者內固定術來展開,相比后者而言,前者在實踐中展現出越來越多的優勢,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操作難度比較低,對患者所造成的創傷較小,可以減少骨折部位不愈合狀況的出現,在治療完畢之后,醫務人員可以針對患者的預后恢復情況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幫助患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恢復身體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時間和在術中的出血量相較于傳統的內固定術處于劣勢地位,但是恢復情況顯然更好,這就意味著對一些自身機體耐受能力比較高的患者,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來進行治療時最為科學合理的選擇,而針對耐受能力比較差的患者,則應該盡可能的選擇其他方式展開治療,避免出現嚴重的手術應激狀況。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股骨頸骨折的中老年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來展開治療所起到的效果比較好,預后恢復所需時間較短,針對一些承受能力比較高的中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采用這種術式治療是比較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任洪,黃波.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對于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18).
[2] 董濤,李寧.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臨床比較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27).
[3] 柳志超.全髖關節置換術和骨折內固定術對于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