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漢欽
摘要:當前,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存在教材不能與時俱進、教學任務繁重、課程內容枯燥、考核方式單一等問題,致使該門課程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這些問題,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教師應運用互聯網技術,將最新法律和法規內容融入精要案例和習題,同時緊跟時代發展步伐,不斷拓展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式,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工程建設法規知識。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教學
近年,隨著我國工程建設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以及工程建設領域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新法規、新規范、新經驗層出不窮,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程建設法律法規理論研究工作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效。然而,傳統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在教材、課時、考核方式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探索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是當前該門課程教師的重要課題,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是行之有效的一個方式。
一、當前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存在的問題
首先,工程建設法規課程的教材存在滯后性。隨著我國工程建設事業的高速發展,建設領域內的新問題、新情況不可避免地涌現出來。雖然我國工程建設法律體系在不斷完善之中(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會根據社會的實際需求進行不定期的修訂與更新),但教材的修訂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工程建設法規課程的教材不能與時倶進。其次,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教學任務比較繁重。工程建設領域涉及的法規內容龐雜、頭緒眾多,但課時有限。很多授課教師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的挑戰。再次,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內容比較枯燥,課堂氣氛較沉悶。該課程由于法律條文很多,主要是以文字敘述為主,這對工科類的學生來講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許多學生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上課聽講不認真的現象。此外,一些教師在上課時不講究授課方式方法,主要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課。最后,該課程缺乏理論聯系實踐的環節,考核方式也比較單一。很多學生由于缺乏工程技術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在學習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時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結合起來,不能深入地理解知識點。在學習這門課程時,他們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以應付考試。對于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僅依據考試成績,教師無法判斷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也無法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
二、互聯網技術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教師應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探索與改進。
第一,針對工程建設法規課程教材存在滯后性這一問題,教師應盡可能地熟悉行業規范,高校也應盡可能地為教師創造外出進修、到企業掛職實踐等機會。同時,高校要注重引進行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進學校、進課堂,開啟校企合作大門,讓“引進來,走出去”有機結合。此外,互聯網能及時呈現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修訂的內容。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來查詢、學習最新的法律法規條款與文件規定,思考修訂該條款的理由,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教師在講到“施工總承包資質標準”時,教材還停留在舊的條文規定上,而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取消建筑業企業最低等級資質標準現場管理人員指標考核的通知》,相關條文已經修改更新了??梢姡ヂ摼W技術進課堂十分必要,有助于課程內容緊跟時代前沿,與工程實際緊密結合。
第二,針對課時較少、教師教學任務比較繁重這一問題,高校和教師可以在工程建設法規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之處提供二維碼查詢。通過掃描二維碼,學生可以查看相應的視頻等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傳輸給學生足夠多的知識。比如,在講到“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這一內容時,教師無需再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給學生展示施工合同的具體內容,學生只需用手機掃描旁邊插入的二維碼,即可查看該示范文本的所有內容。
第三,針對課程內容比較枯燥,課堂氣氛也較沉悶這一問題,在工程建設法規課程中應用互聯網技術,也能有效予以解決。為了加深學生對工程建設法律條文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智能手機,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手機進行課堂學習。這樣可以解放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以啟發式、引導式為主,拋出相關問題來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由低到高劃分為六個層次:記憶一理解一應用一分析一綜合一創造。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課堂授課主要集中在“記憶”“理解”的層次,而這兩個層次的學習,大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掌握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重點引導學生進行“應用一分析一綜合一創造”的高層次的深入學習。比如,在講到“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的概念與特征”時,教師可以拋出問題——“我怎么變成了釘子戶?”以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房屋征收”與“釘子戶”之間的關系?!搬斪討簟笔钱斀裆鐣疬w過程中存在的現象,教師可以以此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通過手機查閱相關工程案例,從其形成的原因到解決措施,通過現象尋找本質,并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啟發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學生發言后,教師總結發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釘子戶”問題。這種課堂授課模式相對于傳統的教師口頭講解效果要好得多。傳統的授課僅僅停留在“記憶”“理解”的層次,而新的授課模式則是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高層次的深入學習,使學生掌握發現問題到分析問題進而去解決問題的技能。
第四,針對工程建設法規課程缺乏理論聯系實踐的環節這一問題,教師在備課環節,可以下載相關的施工技術視頻。課堂授課過程中,播放視頻的方式可以對學生造成一定的視覺沖擊,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工程的實際操作過程,對相關施工技術有一定的概念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同時,教師要注重變換課堂教學手段,進一步激發課堂活力。此外,教師也要精心選擇法律條文所需的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工程案例為知識載體和平臺,通過課堂討論與交流,把工程建設法規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聯系起來,讓學生將課堂法律知識應用到具體的工程實際中,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比如,在講到“勘察、設計、施工單位相關的質量責任和義務”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播放短視頻,讓學生了解工程項目從立項、規劃、勘察到設計、施工的全過程,使學生對各個過程產生直觀的認識。隨后,教師再進一步探討各個單位負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與理解所學內容,教學效果也會更佳。
第五,針對該門課程考核方式單一化這一問題,教師對期末的總評成績應采用結構式評分方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相關習題作業,學生可以在線完成作業或提出問題,教師要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下載全國注冊建造師考試有關法規的歷年考題,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課后進行理論知識點的掌握與鞏固,也能為學生畢業后參加本專業的執業資格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在講到“建筑工程重大事故的等級”時,很多學生會混淆其中等級劃分所采用的臨界數據,這就需要課后多進行相關習題的訓練,以加深印象。
三、結語
當然,工程建設法規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摸索與改進。以建筑行業單行條例為補充,工程建設法規課堂教學對學生理解國家頒布實施的專業法規的立法背景和法理,從法律的角度重新認識所學的知識以及行業的動態變化,有重要的意義,也有利于學生在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社會需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所以,教師應注重將互聯網技術與課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工程建設法律、法規的學習,幫助學生應用相關法律、法規認識,解決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牟云翠.淺談“互聯網+”時代教學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科技與企業,2016,(3).
[2]夏棟舟.工程建設法規課程全程案例教學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3).
[3]楊松森,徐菁.土木工程專業建設法規課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