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玲 岳微
摘 ? ?要: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制定教學目標、鼓勵自主閱讀、開展有效朗讀等方面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閱讀教學 ? ?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加強情感活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獲得思想的啟迪,受到情感的熏陶,加強理解體會,有所思考和感悟,享受審美的情趣。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閱讀教學,通過閱讀實現語文教學目標。
一、制定合理教學目標,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制定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教學質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制定目標,力求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效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例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從知識、情感態度和過程等方面設定目標。首先,要求學生熟讀課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的方式或合作學習的方式掃除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發揮想象,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及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再次,熟讀作者在文中描寫的幾件事情,通過不同方式觀察并了解“魯迅伯父”的去世為什么會引來很多人追悼,體會伯父所說“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有何深意?這樣設定教學目標,主要依據三位一體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同時,不但能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能體會魯迅先生當時生活的時代背景,了解“碰壁”的真正意義,從而明白為什么伯父去世后會有很多人前來追悼,由此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積極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自主閱讀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就要注重提高學生提問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年級時開始這方面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如果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一個關鍵詞語,就能為揭示整篇文章主旨奠定基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并以此提出質疑,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閱讀從來都是學生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提高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產生疑問,才能自主思考,才能形成良好的創新意識。例如教學《鳥的天堂》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閱讀,如:個人讀、同桌對讀、小組輪讀等,將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然后與同學互相討論。這樣的閱讀方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效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和質疑,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能力。
三、開展有效朗讀教學,體會作者思想情感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朗讀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掌握分析事件的技巧,體會事件中蘊藏的情感思想,從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例如學習《難忘的一課》這節課的時候,老師提醒學生文章中有一句話出現了三次,通過朗讀,學生找到了這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然后帶領學生分析這三句話出現的位置,發現前面兩次都和感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最后一次則是作者對內心情感的表達。接著分析故事內容,尋找故事中可以展現作者情感思想的語句:“一位年輕的臺灣教師,正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的文字。他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及“然后又用不太熟練的國語一遍一遍地讀。老師和孩子們都顯得……每個字、每個音……真摯的心”。通過這兩段文字看到了一位擁有愛國心的教師,被這位教師認證負責的態度所感動,相信這個時候作者的內心和我們都是不能平靜的,所以作者懷揣崇高的敬意,和學生一起喊出:“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加深學生對作者內心情感的體悟,同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一舉兩得。另外,我們還要在閱讀中感悟道理,因為只有明白道理,對情感的理解才能深入。例如在學習《難忘的一課》這節課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教師認真負責,為什么“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出現了三次,通過分析“我的國語講得不好,是初學的。你知道,在日本統治時代,我們上的都是日本人辦的學校,講國語是不允許的”這句話,明白為什么師生都投入了真摯的情感,這是愛國情懷的表現。
四、重視探究文本言意,深入感悟文本內涵
閱讀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探究文本的“言”和“意”,“言”指的是文本中內在的語言素材及外在的語言形式,“意”是值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只有探究文本中的“言意”,才能真正感悟文本內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言意探究,根據文本內在的言語素材和外在的言語形式體會文本中蘊含的情感思想,做到言意和諧、言意兼得。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挖掘深層內涵,學會透過現象看清本質,真正理解作品內容,感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吃透文本。例如在學習《慈母深情》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梁曉聲連用了四個“立刻”?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處?經過簡單思考,有的學生回答這樣可以表現母親辛勞的工作;有的學生回答這是細節描寫,體現了母親為了家庭爭分奪秒賺錢的狀態;還有的學生回答這樣可以凸顯母親的偉大。學生的答案都很精彩,但是沒有將言意融合,如果自己閱讀,對照前后文,就會發現這是一種排比的節奏和語勢,前文“我的母親”出現了三次,和四次“立刻”相呼應,給人一種忙碌急促的感覺,仿佛看到了母親在機械、急促、忙碌的掙錢的景象,母親的辛勞和付出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讓讀者也身臨其境,被母親的偉大所震撼。文本最后一句話突出了“意”的內涵:“我想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自己還是為母親”,讓我們對作者的用意和情愫有了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文本語言表達的精妙也有了更加通透的領會,結合親身經歷和人生感悟,逐步實現“視界融合”“言意和諧”,讓閱讀教學更有張力、內涵和層次,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五、借助現代教學手段,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學手段圖文并茂、聲形兼備,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可以增強知識的直觀性和形象性,還能幫助教師針對重點難點做出合理的教學設計。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以生動的影像資料,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思維意識,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由此輕松解決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分析能力等,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教學《觀潮》這一課時,教學難點在于如何引導學生切身感受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如何讓學生體會大潮襲來時的壯觀景象;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等。此時教師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將錢塘江大潮的景象直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切身體會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和雄偉,再用語言引導,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仔細品味和思考,切實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又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重點是“五壯士英勇跳崖”這一部分,大綱要求學生通過閱讀五壯士的語言、神態、動作、語氣等體會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及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同時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方法。為了順利完成這一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狼牙山五壯士》的片段,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硝煙彌漫的戰場,親眼看見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壯舉。在生動形象的表象下,激發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輕松突破教學難點。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根據閱讀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應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突破閱讀教學難點,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六、合理拓展延伸閱讀,提高語文閱讀質量
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注重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要求學生的閱讀量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內閱讀,而是要拓展課外閱讀,加強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有機結合。課內閱讀時間是難以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的,要打破現有教學形式,不拘一格,采用多樣化的拓展方式,實現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延伸拓展,開闊學生視野,增加學生閱讀量,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和動力,提高閱讀質量。例如,在學習同一主題的文章時,只是閱讀一篇文章學生對課文主題的把握會不準確,這時可以結合另外一篇或幾篇主題相似的文章一起閱讀,讓學生對這個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教學《全神貫注》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羅丹工作全神貫注的狀態,可以引導學生閱讀《羅丹的斧頭》這篇文章。這篇文章講述了羅丹對雕塑的執著,雕刻過程一絲不茍,精益求精,通過對比閱讀我們會被羅丹的精神所感悟,明白成功的一大要素就是認真,只有認真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又如閱讀《羿射九日》這篇文章時,可以引入《夸父逐日》這篇主題相同的文章,加深學生對神話英雄人物形象的認知,感悟文本中傳遞出來的思想境界。主題相近的文章雖然文體可能不同,但蘊含的相同的思想情感可以幫助學生感悟文本主題,提高閱讀質量。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從思想上重視閱讀教學,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創新,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燕.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5(A0).
[2]謝曉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教學的融入探討[J].好家長,2015(47).
[3]楊天榮.簡析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5(31).
[4]孫婷.多讀·會讀·巧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