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
摘 ? ?要: 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在現代教育系統中發揮著促進教育多元化發展等重要作用。音樂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開展素質教育,提升中職生人文素質修養的主要教育手段之一。若想做好這項教育工作,相關教育主體需要以時代發展為導向進行教育改革。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許多學者將具有積極意義的通俗音樂作用(研究中簡稱勵志歌曲)引入中職生音樂課堂之中。
關鍵詞: 勵志歌曲 ? ?中職生 ? ?素質教育
中職生是指就讀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年齡在14歲—16歲。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音樂作為提升他們人文修養的必要手段,是中職生重要的精神食糧。但是,他們對音樂的審美鑒賞力和判斷能力不是很強,網絡世界中散布著一些毫無藝術性和質量的作品,中職生若經常接觸這些音樂則必然不利于成長與發展。因此,中職學校音樂教育從業者有責任與義務提升中職生的音樂審美與辨識力。學生喜聞樂唱的勵志型歌曲就是可以應用的一種教學元素。
一、勵志歌曲的概念及發展歷程
《辭海》將“勵志”解釋為:“奮志,激勵志氣。”勵志歌曲指那些能夠激勵志氣、鼓舞人們積極向上的歌曲作品。中國當代著名詩人、學者毛翰教授認為:“勵志之作,激勵志氣……激勵自己的志氣,是謂自勵之作,激勵他人的志氣,是謂勵人之作。”將此觀點引申到勵志歌曲中,便會發現:勵志歌曲作品不僅會抒發創作者和表演者自己的志氣,還會引起聽者的共鳴,進而起到勵己又勵人的積極作用。這類作品往往富含深厚的感召力,觸發聽者的心理感受,并從中得到激勵,更有信心面對生活與工作。
中國現代勵志歌曲發展可被劃分為三個階段:清末民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改革開放之前;改革開放之后——至今。“音樂是人的音樂,是社會的音樂,任何時代的任何音樂作品均會與時代、民族、階級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背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同時期中國的社會格局不同,導致不同時期的勵志歌曲展現出不同的特性。
從清末明初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勵志歌曲作品體現著濃厚的愛國情思,作品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精神,剛健有力的曲調風格給予先輩極大的鼓舞,激勵著他們為整個民族和國家救亡圖存矢志不渝地奮斗著。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國家百廢待興。因故此階段的勵志歌曲主要反映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歡騰鼓舞的高漲情緒,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生活的事業的決心,當時的代表作品有:《歌唱祖國》《全世界人民一條心》《學習雷鋒好榜樣》等。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推行文化專制主義,優秀的勵志型音樂作品鮮少問世。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隨著經濟不斷繁榮,國民的思想開始思想活躍起來,在此背景下,音樂藝術“政治傳聲筒”的角色逐漸淡化。藝術家們在創作音樂作品時,會更多融入個人情感,因此,勵志型音樂作品呈現出通俗化、流行化和個體等特征,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海闊天空》《我相信》《倔強》《怒放的生命》《飛得更高》《年輕的戰場》等勵志歌曲均具有上述特征。雖然現如今的勵志型歌曲與改革開放之前的音樂作品有著一定的差距,但是作品依然帶有巨大的鼓舞力量和感召力量,鼓舞著人們勇敢面對生活挫敗,努力追求夢想。
二、勵志歌曲對中職生的影響與作用
(一)勵志歌曲有助于激發中職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當前在中等職業學校就讀的學生多為200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他們伴隨著中國娛樂產業文化蓬勃發展而成長。流行藝術文化已經完美地融入中職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就當前中國音樂藝術發展情況看,通俗音樂(流行音樂)一枝獨秀,而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等其他音樂形式卻淪為“小眾音樂”。從音樂欣賞條件角度分析,通俗音樂不需要欣賞者具備很高的音樂藝術修養,而古典與民族等其他音樂形式卻恰恰相反。在應試教育背景下,一些小學和初中均將提高升學率作為學校發展的主要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相關教育主體將教學重點放在語文、英語、數理化等學科方面,并不重視音樂等藝術教育。中職生在小學與初中階段沒有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導致進入中職學校后,對音樂知識的了解不多。正是缺乏相關的音樂藝術修養,導致中職生并不會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另外,引入中職音樂教材中的古典或民族音樂多為經典作品,作品問世時代與當前時代完全不同,導致文化基礎知識薄弱的中職生并不能真正領略到作品中傳達的思想內涵,因此,在他們看來音樂教材中的學習內容是復雜而陳舊的,在這種思想影響之下,他們自然不會對音樂課堂中的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流行音樂優美的旋律、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歡快的節奏已經完美地融入中職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勵志型流行歌曲是當代大多數中等職業學生日常休閑娛樂的重要方式,對于他們而言,這些勵志歌曲要比課本上的古典音樂、民族音樂作品熟悉,將其引入音樂課程中,實現音樂課堂與中職生生活的完美銜接與過渡,能夠輕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勵志歌曲有助于中職生產生愉悅體驗
科研結果表明:“當人處在優美悅耳的音樂環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和消化系統的功能,促使人體分泌一種有利于身體健康的活性物質,可以調節體內血管的流量和神經傳導。另外,音樂聲波的頻率和聲壓會引起心理上的反應。良性的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改善人們的情緒,激發人們的感情,振奮人們的精神。同時有助于消除心理、社會因素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應激能力。”具有時代精神的勵志歌曲產生于當下,歌曲中傳遞出的情感很容易讓中職生產生共鳴,加之鼓舞人心的唱詞,很容易讓中職生產生美的感受,從而愉悅學生。
(三)勵志歌曲有助于增強中職生的自信心
大多數中職學生都是被中考淘汰下來的學生。可以說,一些中職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接受的負面批評遠比正面鼓勵多,導致部分中職生有一種自卑的心理。加上社會對中職學校的負面評價,一些學生對“自己是中職生”的身份不認同。這些自卑擠壓在學生的心中,久而久之完全喪失自信心。勵志歌曲的學習有助于增強中職生的自信心。中職生學習勵志歌曲過程好比與自信的人接觸一般。即:在音效作用下,中職生聽著勵志歌曲,就好像有人在與自己講話,鼓勵自己一般,同時,學生反復聽著和唱著飽含正能量的歌詞,在一定程度上發揮正面強化作用,因此,勵志歌曲的學習有助于增強中職生的自信心。
(四)勵志歌曲學習有助于提升中職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1.陶冶中職生情操
俄國著名作曲家穆索爾斯曾說:“沒有觸及內心,就不可有音樂。”由此可見,情感成為中職生學習音樂的動力、中介與歸宿。當前時代的勵志歌曲作品基于當前歷史背景創作而成,同時,作品多是抒發個人的情感,配以優美的旋律和通俗易懂的歌詞,中職生很容易理解作品的內涵,與這類作品產生共鳴的頻次遠高于創作年代久遠的經典聲樂作品,因此,勵志歌曲能夠陶冶中職生的情操。
2.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與認識
將中職生喜聞樂見的勵志歌曲引入音樂課堂中,運用他們比較熟悉的歌曲作品講解樂理知識,教學生演唱這些歌曲的演唱,能夠讓學生直觀、快速地認識和理解樂理基礎知識,呼氣、運氣、調呼等聲樂演唱技巧。在邊聽、邊唱、邊學的過程中,學生更深切地理解音樂形式美和藝術美。
(五)勵志歌曲學習有助于加強中職生的班級凝聚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悅的時候,會放松全身,對外界事物的抗拒性會降低。這是老百姓俗稱的“多笑,好彩自然來”。勵志歌曲昭示出積極陽光的情感體驗,當中職生被作品中的這類情感感染后,就會感到格外高興,此時,他們的緊張與警惕心理就會減弱,與人接觸就容易起來。
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偉大且沉重的責任。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又要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音樂課程是中職生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單元,不斷革新該教育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發揮音樂教育在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勵志歌曲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會對學生產生莫大的鼓舞,對學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和積極作用,因此可以引入中職生音樂課堂中。相關教育實踐活動值得相關教育者為之而努力、而奮斗。
參考文獻:
[1]付林.中國流行音樂20年[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2]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馬達.音樂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4]戴定澄.音樂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李嵐清.音樂筆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于今.狂歡季節——流行音樂世紀颶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8]郭聲健.音樂教育越洋對話[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郭成,趙伶俐.美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10]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1]曾遂今.音樂社會學[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12][13]鄭利燕.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勵志音樂教學培養學生自信心的調研報告[J].課程教育研究,2016(09):227-228.
[14]喬春霞,池阿海.音樂作品網絡傳播及其勵志作用[J].芒種,2012(19):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