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衛國 賀明衛 王琳 龔云 劉振男

摘 ? ?要: 本文對深度貧困地區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與必要性進行探討,分析當前新創業教育在國家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政策體系下的社會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研究如何把握創新創業教育規律,挖掘深度貧困地區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社會訴求。推進地區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是擺在深度貧困地區高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議題。
關鍵詞: 深度困地區 ? ?普通高校 ? ?創新創業教育 ? ?現實意義 ? ?理論意義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綱要指出,力爭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期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深度貧困地區如何加快經濟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道重要的議題。經濟要發展,產業是支點;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然而,相對而言,深度貧困地區農村青年思維較守舊,創新創業基本素質、業務知識欠缺。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與實踐能力,營造其成為創新、創業型的綜合人才,為貧困地區發展產業輸送人才資源,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生力軍。這很好地契合了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需要大量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意識的人才需求。因此,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助力國家脫貧攻堅,具有高度的國家戰略意義和巨大的社會效益。然而,深度貧困地區受限于高校辦學條件、社會資源、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教學資金短缺、教學訓練項目和資源不足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
二、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現狀
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頒發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綱要;同年清華大學舉辦了國內第一屆創業計劃大賽,由此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開始起步并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關注。目前,國內諸多學者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基礎、發展現狀、模式構建、效果及經驗啟示等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馬永斌、柏喆[1]2015年以清華大學為例介紹了該校“大學—政府—企業”生態網模式的理論體系,提出了全面運用生態網模式和機制解決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路。劉宇、虞鑫等[2]具體介紹了清華的“星火班”“闖世界”和“興趣團隊”等,學生結合自身學術興趣自主聯系海外頂尖學術研究機構與知名學者,自主與海外導師協商確定研修的課題與計劃;利用“資源整合模式”“人才選拔機制”和“人才培養理念”共同構成的創新教育培養機制改變了以往“學校配置資源、學生申請獲取”的模式。鄒玉堂、張弘[3]介紹了大連海事大學成立由校長、書記為組長的創新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基于效益高校同企業、科研院所建立了協同機制,從而獲得了諸多的創新創業教育項目資源。王占仁(2017)[4]、王焰新(2015)[5]等對比了國內和國外創新創業教育并提出了基于“廣譜式”和“專業式”(王焰新稱之為“發散式”和“聚焦式”)的兩種模式。他們建議:根據學校辦學條件和訓練項目資源的多寡,開展既針對少數精英教育(聚焦式)又兼顧大眾(發散式)兩者相互協調發展的模式。
對于一般本科院校和貧困地區,程寶華等[6](2013)對國內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項目資源進行了調查,由于經費支持、師資力量和社會資源有限,其開展的機制主要由政府支持或推動另兼有社會企業少量的贊助。楚亞萍(2016)[7]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對貴州高校貧困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作了介紹,由于學校性質、外部社會環境和當地經濟條件限制,該校創新創業教育項目資源和經費主要來自學校、國家或政府部門的支持,少有來自校企合作等項目,靠學生主動申請這些經費而開展。從國內頂尖高校、重點大學再到經濟較差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項目資源多寡各不相同。頂尖高校、重點大學等項目資源豐富,貧困地區的一般院校項目資源不足,主要靠政府、上游教育管理部門撥款支撐。由于各高校的辦學條件、社會資源、外部經濟和社會環境不同,因此不同地區、不同層次、不同類別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項目資源供給有較大差別。
三、貧困地區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
我國各地的創新創業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如儲德平、楊矍等[8](2017)人基于CSSCI數據庫對我國近二十年(1999—2016)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態勢作了分析。他們對研究單位所在地進行了分類統計,下表列出了各省創新創業研究論文的數量。由表可見:東部沿海浙江、江蘇、北京及廣東等省份經濟發達研究論文數量較多,這幾個省雄踞前四;在我國東北、中西部地區如遼寧、黑龍江、陜西和湖南等地,經濟屬中等水平較東部地區略差,研究論文數量明顯少于東部;在我國經濟較落后的寧夏、青海、貴州和西藏等省研究論文數量未能上榜。
相比以往的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對高校辦學設施、師資和經費等要求更高。因此,總體上看,經濟落后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要滯后于發達地區。我國西部地區,如貴州、寧夏、青海和西藏等地,人文、交通、信息、基礎設施和經濟水平與我國東部地區相比仍有一些差距,部分農村地區深度貧困,連片且集中。在這些深度貧困地區,一方面學生畢業走出社會后面臨的工作崗位、機遇等較少,另一方面由于思維意識的局限,畢業生均選擇就業而不認可創業,因而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9]。當前,這些地區部分畢業生被迫前往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求職就是以上現象的直接體現。因受到的創新創業教育環節薄弱,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較差,對其職業發展產生了阻礙,深度貧困地區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急需提質和提速建設。
目前,我國的貴州、寧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屬于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地區的社會特征不僅僅是“兩高、一低、一差、三重”,從創新創業教育視角出發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以下質的區別:
(1)人的創新創業意識和素質守舊[10]。
(2)經濟原因,難以獲得資金支持。
(3)社會大眾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認可度低,訓練項目和資源不足。
(4)創新創業領域、機遇、創業點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不同[11]。
四、深度貧困地區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
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貴陽主持召開了武陵山、烏蒙山、滇—桂—黔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攻堅座談會。會上就如何在深度貧困地區加快經濟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研討。會上指出,要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產業)、發展教育等多項脫貧措施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發展地方經濟,力爭在2020年實現“同步小康”。深度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為“人”的因素,正所謂“扶貧先扶智”。近年各地扶貧成功的案例表明:在諸多的扶貧政策體系中,發展產業和教育脫貧是其中最有效的措施。發展產業是支點,將直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而教育則是為發展產業提供輸送人才資源,為地方產業發展注入生力軍。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解決就業問題,更重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實踐能力,培養其成為創新、創業型的綜合人才,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持[12]。顯然,這很好地滿足了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需要大量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意識的人才需求。在深度貧困地區,特別是當前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政策體系下,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推進教學改革,提高貧困地區教學質量。
(2)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素質,為深度貧困地區廣大農村培養激活農村經濟的創新創業人才。
(3)配合國家脫貧攻堅,提煉分析深度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方向和創業點,發展地方經濟。
(4)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
創新創業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向社會輸送和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一方面社會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有力支撐,另一方面社會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受益者、需求者[13],是各創業者施展“七十二絕技”表演的終極大舞臺。創新創業教育必須把握社會脈絡,瞄準社會發展動向。當前,深度貧困地區受限于高校辦學條件、社會資源、經濟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教學資金短缺、教學訓練項目和資源不足顯著影響了創新創業教育質量[14]。因此,研究如何在這些地區開展好創新創業教育;深入貧困地區農村調查收集創新創業基礎條件、創業環境、創業資源等提煉分析創業點;挖掘創新創業教育的項目資源開展校企融合促進地方經濟和產業發展,無疑對推深度貧困進地區經濟和產業發展具有高度的國家戰略站位和巨大的社會實際意義。
五、深度貧困地區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意義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核心在于實踐。深度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經濟水平、社會資源、人文素養和社會認知度等方面有著諸多本質的差異(資源少、融資難等)。因辦學條件、社會資源、經濟和社會環境等條件的限制,深度貧困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呈現項目資源少、資金不足且融資難的局面。當前,針對我國深度貧困地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項目還鮮有少見,就推進貧困地區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缺乏基礎數據和理論支撐。因此,在深度貧困地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還有如下理論意義:
(1)豐富完善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本理論。
(2)獲得深度貧困地區政府、社會、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學情和基礎數據。
(3)改善深度貧困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項目資源不足、資金短缺的局面,推進地區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
六、結語
在深度貧困地區這個特殊的背景下,我國經濟較好地區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則會顯得水土不服,出現創新創業教學或實訓項目資源不足的局面。要明白,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在于實踐,其是一種緊緊依靠實訓項目的教學模式,具有助于強化學生創新意識和提高創業基本素養的雙重作用。在深度貧困地區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如何把握創新創業教育規律,挖掘深度貧困地區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項目資源,為深度貧困地區廣大農村培養激活農村經濟的創新創業人才;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或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推進地區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發展是擺在深度貧困地區高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議題。
參考文獻:
[1]馬永斌,柏喆.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生態系統的構建途徑——基于清華大學創業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37-140,150.
[2]劉宇,虞鑫,許弘智.“雙創”背景下創新教育的實踐、效果與機制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1):106-112.
[3]鄒玉堂,張弘,徐瑞雪,石淼.基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的人才培養機制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02):39-40.
[4]王占仁.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J].高校輔導員,2018(01):18-21.
[5]王焰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反思與模式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5(04):4-7+24.
[6]程寶華.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7]楚亞萍.貴州高校貧困生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學周刊,2016(34):28-30.
[8]儲德平,楊曌,張秦.近二十年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態勢——基于CSSCI數據庫的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7(01):68-72.
[9]徐雄波,林裕,黃競.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型學生社團階梯式人才培養研究[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6):1-2.
[10]楊柯儉,徐向安,孫娟.創新創業背景下地方普通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商論,2018(33):179-181.
[11]劉英.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發展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8(48):42-43.
[12]張肅,許慧.完善高校創業教育的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34(11):112-114.
[13]邢安剛.基于農村創業視角的大學課程教學創新機制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01):82-85.
[14]方曉斌.創業教育對大學生創業意向的影響研究——以創業態度為中介變量[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31(07):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