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
摘 ? ?要: 良好的校園環境能夠為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教師的教學奠定基礎,促進學校教育水平提升,滿足當前教育體制改革的需求。我國小學校園建設工作正在快速發展,除了應該重視自然環境的建設外,還應該重視人文環境的建設,實現多元有機整體的設計,促進學校內涵豐富。在校園規劃設計中,應該以辦學理念為出發點,營造人性化育人空間環境。本文通過分析校園環境建設的基本內涵,探索校園環境建設支撐學校內涵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校園環境建設 ? ?學校內涵 ? ?發展策略
辦學理念、文化環境和機制,是校園內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硬環境與軟環境的建設,能夠為學校內涵發展提供支撐,為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其中,硬環境主要指的是校園自然環境建設,軟環境主要指的是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學校內涵不僅是一所學校價值觀念的體現,更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尤其是對于正在成長發育關鍵階段的小學生而言,優秀的學校內涵可以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以校園環境建設為支撐的學校內涵發展,是順應教育發展潮流、滿足教育體制改革要求的重要工作。在校園環境建設和學校內涵發展中,應該以學校的發展戰略規劃為指導,加強全校教職工與學生的共同參與,為教育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校園環境建設的基本內涵及意義
物質環境與人文環境共同組成了校園環境,自然景觀、建筑設施等是物質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工作、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必要條件。一些學校不重視物質環境建設,很多教學設備與設施不能滿足教育體制改革的需求,導致教學水平不能提高,學校內涵發展體現出一定的滯后性。學校人文精神和理念及制度模式等是人文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潛移默化中對全校師生產生正面引導的關鍵[1]。人文環境主要體現在人文景觀建設、文化活動和校風校訓中,是全體師生塑造自我人格、提高綜合素養的關鍵因素。與此同時,學校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都體現在人文環境當中,對于確定學校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二、校園環境建設支撐學校內涵發展的策略
(一)結合理論認識與實踐
首先,領導人員應該加強重視,促進建設機構的不斷完善。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校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的價值,需要加強后勤管理,為校園環境建設提供所需物資。明確領導小組、工作小組人員的組成與責任,在工作中各司其職,提升校園環境建設的系統性。工作小組應該對建設工作要求細化處理,在日常工作中落實環境建設方案。其次,應該注重學習、提高認識。應該認識到人的發展受到環境影響的重要性,明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人際環境、課程環境和自然環境共同組成學校的教育環境。其中,建筑布局、教學設施、運動設施等屬于自然環境;情感教育、價值觀念引導等屬于人際環境;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等屬于課程環境。只有增強上述三個環境之間的協調性與統一性,才能為學校內涵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統一核心價值觀
校園人文環境是決定教學水平與師生綜合素養的重要因素,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以學校文化積淀和辦學理念為依據,實現師生核心價值觀的統一。校園文化建設應該注重其多元化和立體化,為師生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提供保障,滿足當前素質教育的發展需求。加強外顯文化與內涵文化的共同建設,綜合考量學校歷史、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和發展規劃等因素,充分發揮精神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應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明確并細化學校規章制度,并對不符合實際教學情況的制度進行優化和調整,實現文明治校與執教[2]。為了促進人際環境的有效建設,應該對師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進行引導,消除其自卑、自私與嫉妒等不健康心理,在學校內部形成互尊互愛、團結協作的良好風氣,促進校園人際關系的良性健康發展。在學校辦學宗旨和教育理念的共同引導下,幫助全校師生形成統一的核心價值觀,促進校園內部凝聚力的提升與內涵發展。
(三)加強物質文化建設
物質環境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在滿足校園整體設計的同時,還應該體現校園特色,以良好的物質環境對師生情緒和心態產生積極影響。學校應該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聘請專業園林人員對校園整體布局進行設計,提升空間利用效率。以辦公樓、體育設施、教學樓等建筑的原有形態與布局為基礎,加強包裝設計,因地制宜優化空間功能,彰顯學校的文化底蘊。在校園道路、活動場所和校門建設中,保持美觀性的同時應該注重其實用性與協調性。為了給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應該加強校園空間的綠化,對于不同樹種和花卉科學搭配,體現觀賞性的同時,體現文化內涵,滿足學校內涵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應該對校園物質環境進行合理開展,以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3]。比如可以將師生作品欄和喜報欄等設置在辦公樓內外,展示師生的書法作品、繪畫作品和小發明、小制作等,為師生才華的施展提供保障,在校園內部促進物質環境與文化環境的融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強化校園安全建設
只有保障校園的安全環境,才能保障教學工作和行政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應該強化保安員隊伍建設。加強對保安人員入職的審查,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對隊伍建設進行管理,明確崗位責任,監督管理其日常工作。其次,應該強化安保小組建設。安保小組由年級組、行政干部和德育處組成,負責學校的安全檢查與督促整改工作。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由德育處宣傳安全知識,并針對安全隱患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4]。在校園環境建設中,環境安全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前提,應該將其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重中之重。此外,還應該增加資金投入,確保各項設備與設施的安全性。比如為了防止用電超負荷、線路老化等引發的火災與觸電事故,可以對線路和設備進行定期檢查與更換,做好電力增容工作,降低電力事故發生概率。
(五)構建人文景觀
校園環境是影響學生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對于正處于成長發育關鍵階段的小學生而言,良好的人文環境能夠幫助其陶冶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其建立良好的品格,其滲透性與暗示性的作用將在學生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體現出來。校園文化可以將綠化、藝術化走廊、景觀建設和教室等作為載體,起到啟迪智慧和陶冶情操的作用,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5]。比如文化墻的建設、浮雕的設計與名人雕塑的建設等,促進現代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融合,充分體現學校的發展歷史內涵,彰顯學校的辦學理念。
(六)開展校園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的關鍵,讓全體師生在活動中體會學校發展內涵,提升其參與校園環境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實現全員參與的目標。課外活動的設置應該以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為依據,比如開展英漢雙語的課本劇、文明行為劇等。在不同的節假日可以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比如五一書畫展、教師節詩朗誦、元旦聯誼活動等。積極創新學校傳統活動形式,比如跳繩比賽、手抄報比賽等,提升活動趣味性的同時,注重文化內涵的體現,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文化活動的舉辦,消除校園內部低俗與腐朽的文化趣味,引導校園文化環境更加貼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學校健康高壓的發展內涵。
校園環境是學校內涵發展的支撐,是促進師生共同發展與進步的基礎與前提。因此,學校領導人員應該提高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和內涵發展的重視程度,通過結合理論認識與實踐、統一核心價值觀、加強物質文化建設、強化校園安全建設、構建人文景觀和開展校園活動等形式,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周輝.推進精細化管理 ?促進學校內涵發展[J].教師教育論壇,2018,31(10):73-75.
[2]陳秋梅.構筑“文明之光”校園文化,促進學校內涵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8(39):31.
[3]李清燕.培育校園文化 ?提升辦學品質[J].甘肅教育,2017(07):46.
[4]吳銘.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內涵發展關系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25(04):344-346.
[5]章俊. 小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探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8〕GHB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