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艷
摘 要:本文從鄉村振興的視角下,通過對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進程的梳理和總結,研究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的實踐。重點闡述信息化在村級層面的服務應用;農業物聯網的應用;農村電商與產業融合、扶貧脫貧的實踐。同時對涉農信息數據資源的使用與傳播,培養信息化人才做出探索性的思考。
關鍵詞:農業農村信息化;互聯網+農業;農業物聯網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3 — 0071 — 03
農業農村信息化是實施國家信息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信息化立足于數字農業農村和智慧農業,不僅有助于彌補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中出現的短板,還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思維和實踐的空間。
國務院參事杜鷹認為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城市居民、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分別由改革開放前的57%、67%降低為現在的28%、31%。農業生產由為解決吃飽而不斷提升產量,逐漸轉變為不斷提升農產品的營養和品質,以適應市場的多層次需求。在農業生產中,播種的品種、農資的投入、農產品的收益這三者之間互相影響,以達到降低市場風險的目的。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致信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強調“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在解決城鄉數字鴻溝、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上,通過修建農業農村信息高速公路,逐步實現三農工作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一、農業農村信息化依托電信網絡逐步躍升
電信網絡為農業農村信息化搭建了必要的技術平臺。2018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5%,農村網民規模為2.11億,占整體網民的26.3%,較2017年末增加204萬人。〔1〕這反映出城鄉電信基礎通信設施建設發展不平衡,農村電信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既要立足于實際條件,又要面向長遠規劃,積極開辟信息化發展的新路徑。
(一)借助手機短信平臺及時提供信息服務
2010年5月,在全國基層黨建工作手機信息平臺開通之際,習近平同志向全國10萬多名基層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發出首條問候短信。農業部于2006年開始啟動12316公益服務項目,為農業農村信息化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推廣和使用奠定基礎。各地農業部門也普遍利用短信平臺為農民提供信息服務。黑龍江省“12316”短信平臺是為農民提供公益性服務的農業綜合性信息平臺,截至2017年,平臺累計發布涉農信息250萬條次,深受農民的廣泛關注。手機短信平臺作為基礎的信息傳播手段,在信息普及和應急救援中均發揮了及時有效的作用。
(二)借助手機APP應用軟件延伸農業技術服務
微信作為一款常見的手機APP軟件,能提供語音、圖片、視頻傳送等即時通信的功能。手機APP應用軟件為農民與農技人員之間搭建起方便快捷的信息溝通的橋梁。農民運用手機APP應用軟件,與農技人員遠程在線交流,及時解決種養殖過程中的難題。齊齊哈爾市農業技術推廣系統“農技寶”云平臺已建成市級平臺1個,縣級平臺12個。“農技寶”的推廣使用,促進了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農業生產相對接,提升了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信息化水平,推動了農技服務的延伸,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的目標。例如,拜泉縣成立了“拜泉農技專家團”,通過農民用手機“農技寶”上傳病蟲草害的圖片、語言、文字、等信息,為當地農民及時解決了實際生產遇到的困惑。
(三)借助益農信息社完善農村基層信息服務
農業部于2014年開始推進信息入戶工程,規劃到2020年基本修通覆蓋全國近60萬個行政村的農村“信息高速公路”。以省為單位,采取“政府+運營商+服務商”聯合共建的發展模式,逐步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截至2018年末,齊齊哈爾市行政村均已建成信息進村入戶村級“益農信息社”。在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帶、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的標準進行,并且做到統一標識、統一編號、統一管理。在每一個行政村建立一個益農信息社,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農業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表1)。各縣(市、區)農業部門與益農信息社的承建商共同配合,結合當地村里的實際需要,制定因地制宜的建設方案,實現以村、戶為主體的推進和服務機制,集中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需要辦理的幾十項服務。在益農信息社的人員配備上,優先選聘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大學生及有從事村級信息服務愿望的農村青年擔任信息員。選擇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好,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縣(區),建設信息進村入戶區域培訓中心。益農信息社的普及推廣就是要積極利用信息進村入戶平臺,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農民提供精準、實時的農技推廣服務。
二、農業農村信息化助力互聯網+農業農村提質增效
(一)農業物聯網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中的運用
到2022年,我國將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約5.6億畝,耕地質量大約提升1到2個等級,糧食產量大約提高10%——20%。〔2〕在高標準農田中廣泛采用物聯網建設系統(表2)。在高標準農田物聯網的建設中,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業環境監測、病蟲害在線監控、農田作業視頻監控、農技在線服務系統和農機智能管理系統。黑龍江農產品(食品)質量追溯平臺于2016年建成使用,625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村合作社已經進入追溯平臺。質量溯源成為優質農產品的鮮明標識。
高標準農田建設以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農業深度融合為基礎,重點發展精準農業,提升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產效益,由傳統農田發展成為優質高效的綠色農業。高標準農田的生產和加工過程要符合綠色(有機)食品生產、采集、加工、包裝、運輸標準,嚴格按照標準生產、封閉加工、定點銷售、質量承諾的流程建設。從種植到收獲的完整過程都要建立田間檔案,記錄生產數據,實行數字化動態管理。高標準農田、質量追溯平臺、物聯網平臺的廣泛使用,有助于創建農產品產地化特色品牌,有助于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作為國家實施信息化戰略的十二金工程之一的金農工程Ⅰ期、Ⅱ期相繼完成并投入使用,實現了涉農信息數據資源的整合和流動。目前,農業農村部已經啟用四個國家級農業數據平臺:農獸藥基礎數據平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平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平臺。人在種,網在聯,云在算。互聯網+農業、農業大數據已經與傳統農業融合發展,并不斷帶來新的效能。
(二)農業農村電子商務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首先解決了城鄉“買”、“賣”兩難的瓶頸問題,加快了城鄉商品的雙向流通。“買”,主要是指農資產品、生活日用品下鄉;“賣”主要是指農產品進城。
齊齊哈爾市現有5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泰來、拜泉、富裕、克東、訥河),1個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星光科技園),1個省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訥河七點科技)。富裕縣實施半畝園電商精準扶貧項目,采用互聯網+訂單農業的模式,認籌全縣貧困戶的農副產品,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星光科技園自建星光商城APP,經營地方特色農產品和有機食品,線上線下聯合銷售,打造鶴城永不落幕的綠博會。農村電商帶動了農村特色產品的品牌培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分級包裝、冷鏈倉儲、物流配送,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三、關于發展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建議
(一)維護涉農信息數據的真實性和可流動性
在農業農村信息化進程中產生大量涉農信息數據。對這些信息數據要合理分析,科學使用。涉農信息一般分為四類。第一類信息是科研院所在從事涉農科研過程中獲得的以實驗結論、技術成果為代表的涉農科研信息。第二類信息是商業企業在從事涉農產品生產、加工、研發過程中獲得的涉農商業信息。第三類信息是政府部門發布、管理的涉農政務信息。第四類信息是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生的農業生產信息和民生信息。這四類涉農信息數據是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信息孤島,而是在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中融合產生出來的,具備相互之間多方向傳遞的可流動性。
真實性是涉農信息數據資源的基礎。《防范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督察工作規定》于2018年開始正式施行。從國家層面為數據統計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對數據質量提出了新要求。這就要求涉農信息數據資源的參與者在數據統計、數據篩選、數據匯總、數據傳遞、數據傳播的過程中必須堅守數據真實可靠的工作底線。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維護涉農信息數據的真實性和可流動性,這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安全的需要,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數字基礎。
在農業農村信息化的實踐中還有一個去偽存真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關于農產品、食品的謠言頻繁出現,受波及的農產品、食品的銷量減少。由謠言而導致的“谷賤傷農”的現象屢次影響到糧食、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多種農產品和食品的銷售。國家主要新聞媒體專門開設欄目進行辟謠,向大眾傳播正確的信息。新華網增設鏈接“科普中國”網頁,人民日報設置專門版面揭示食品謠言的真相,用常識和理智阻斷食品謠言的蔓延。
(二)農業農村信息化賦予傳統農耕文明數字化的生命力
農耕文明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生存、永續發展的自然理念。以桑基魚塘、稻田養殖為代表的生態農業模式至今仍在延續。農業農村信息化為生態農業、農耕文明賦予了數字化的生命力。用數字記錄鄉村文化和歷史變遷,給后代留下文化遺產。農村兼具生產生活和旅游休閑的雙重功能。在保護傳承文化和歷史的同時,鄉村休閑觀光旅游逐漸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格局。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特色小鎮的興起為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附加值發揮了引領示范的作用。在信息化進程的推動下,農村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功能得到普及推廣,農民融入信息社會的程度逐漸提升。美麗鄉村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的結合點。
(三)農業農村信息化進程中的人才培養和使用
H.孟德拉斯在《農民的終結》一書中,把世界各國的20億農民如何從傳統的農耕社會融入進新技術革命層出不窮的工業社會作為研究的目標。在法國,農民的受教育水平高于全國人口的平均水平。《農業法蘭西》周刊提供的數據顯示,法國只有3%的農民沒有大學文憑。〔3〕掌握專業知識的務農人才更能適應數字化農業帶來的新變革。
在農業農村信息化進程中的人才培養和使用方面,要堅持質量和數量并重。齊齊哈爾市制定并實施農村人才評選及培養規劃,每年評選出在農業農村一線工作的新型職業農民、社會服務型人才和技能帶動型人才。遴選農村實用人才骨干到省內高校、科研院所、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學習培訓。在推進“省部共建國家現代農村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建設中,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0人以上。在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進程中,更需要能掌握新技術,能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思維的人才在市場研究中關注行業發展新趨勢,在線上線下營銷中拓展營銷新方式。
農業農村信息化的發展進程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農業農村信息化將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智慧基礎。
〔參 考 文 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2〕郁靜嫻.5.6億畝高標準農田是這樣建成的〔N〕.人民日報.2018-12-02,(09).
〔3〕龔鳴.法國青年的“未來農業”夢.〔N〕.人民日報.2018-12-06(22).〔責任編輯:張 港〕